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烽火逃兵谁让这祸害进了独立团? > 第97章 九班的努力方向和梅县现状

第97章 九班的努力方向和梅县现状(2 / 2)

小红缨飞快地翻出原来的花袄子罩衫,替换了灰军装罩衫,卸了皮带装备,吩咐胡义看好家当。

赵保胜换回破旧布鞋,也卸了装备,解了绑腿,衣服倒不用换,唯独八路军帽给收拾好放进背篓。

布鞋坏了,趿拉着也能走,进城再弄双新的。

这回跑出来,钱财物资什么的都埋了,唯独不占重量的法币带了不少,几次抢了不少,花得少。

九班绕行向东,绕过罗富贵说的三家集,到了浑水河畔的凌头村附近。

再向东,过河,就没有山了,九班几个八路军打扮的不方便露面。

等赵保胜带着小红缨过河,九班折回三家集附近活动,那边丘陵地带,山好爬,躲藏的地方也多。

春汛还没到,浑水河浅,赵保胜脱鞋涉水,把小红缨背过河。

两人只带了一些粮,打了个小包袱,枪只带了老赵的ppk手枪,藏在小丫头身上。

小红缨也不得不承认,ppk确实是好枪,小巧好藏。

“收好喽,咱进城,只有这把枪好藏好带,别丢了。”赵保胜催着小红缨收起来。

“以前没仔细看,你这个比大眼儿撸子好!”

“好?别看在眼里拔不出来了!收起来!”

“老赵,这个也给我,行不行?”

赵保胜怀疑小红缨有松鼠病,啥都要收起来,从无名村跑的时候,她还挖出一个大油纸包带上了,真以为别人不知道她藏了一挎包弹药。

从凌头村外面经过的时候,赵保胜就发现了,村外地里人很少,村里似乎有几处房子有过火痕迹。

鬼子大队没有往县城北边来,那些房子怕是搜索队做的孽。

梅县周边农村,除了有钱人地主家,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夯土房子高粱杆子麦秸的房顶,一着火就只剩墙。

这说明,梅县平原地区有种高粱的习俗,这是个好事!

青纱帐!

指的就是华北平原上广泛种植的高粱和玉米,夏秋季节,遮天蔽日的高杆作物,可是游击队行动的好掩护。

相反,山里的村庄,倒是谷子种得多,耐旱嘛。

赵保胜感叹,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这些,抗日神剧可绝不会讲这些。

王家村离浑水河有些距离。

早春的平原上光秃秃泛土色,麦苗开始生长,但那抹绿色还遮不住裸土,树都没几棵,有树的,大概率是有钱人家的坟地。

王家村好像也有房子被点了。

赵保胜带小红缨进村,村里气氛有些诡异。

王铁匠家被烧了棚子,主屋倒是无碍。

不能啊!王铁匠家小儿子不是伪军吗?怎么他家也会遭殃?

王铁匠老两口在收拾废墟,他老伴还时不时抹眼泪。

赵保胜敲了敲几乎不存在的院门,进了院子。

王铁匠唉声叹气的讲述中,赵保胜知道了缘由。

王家还算富裕,家里养了鸡和猪,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可引祸的也是这些。

鬼子的后勤补给,肉食是基本没有的,但肉食又是军队不可或缺的,于是就有了一条,就地补给。

老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的‘鬼子抓鸡’的情节,是百分百真实存在的,那是鬼子在执行军队就地补给的命令。

特么完全就是比土匪还土匪。

王家大儿子说他弟弟在保安团,可来征粮的鬼子听不懂,伪军又是冀省调来的,不光没保住自家东西,人还让打了,抓回了县城。

王家老二进城去找老三想办法赎人去了。

赵保胜陪着唏嘘不已。

特么连伪军家里都会被抢啊!

小红缨眼珠子直转,好像有话,当着人家的面不好说。

赵保胜订了个锅,桶锅,带白铁蒸笼的那种,给了高价,又安慰王铁匠,吉人自有天相。

王家村村民脸上也没有了平原村庄的那种祥和,看来征粮搜索队在村里嚯嚯得不轻。

出了村,小红缨一脸严肃:“老赵,我觉得王家可以用得上!”

赵保胜觉得十二岁的小孩子应该做小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可一想到小红缨在射杀鬼子时的那份冷静,又觉得这个想法,在这个时代,有些奢侈。

“怎么利用,可以等找到主力,和丁政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