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在路上2(1 / 2)

这里的气氛明显比昆山那边松弛,也没人拦路设卡检查。

赵保胜路过铁路旁的碉堡时,发现当兵的没人管他们,就让胡义和苏青先走,他去打听情况。

他身上有得胜港捡来的半包烟,没滤嘴的那种,太烈,抽不了,这会儿正好拿来发。

接了烟的兵,并没有什么隐瞒,这片碉堡,是吴福线国防工事的一部分,原来驻守的87,88师上淞沪拼命去了,结果把碉堡锁了,害得他们过来接防,只能把机枪架在碉堡顶上,也只能睡在碉堡外面……

赵保胜无力吐槽。

连发带塞,半包烟全给了个排长,打听到离吴县(姑苏)大概十里地,那边随便进,要买粮,周围村子里也能买到。

排长也向赵保胜打听淞沪那边的情况。

赵保胜没添油加醋,只说打得厉害,鬼子不是人,杀老百姓等等,还说东边昆山防守严密。

赶上胡义和苏青,赵保胜感慨,这样的防线,这样的混乱管理,这样的警惕性,不能指望这吴福线,能顶几天就不错了。

胡义没啥反应,只说:“有碉堡还好,只要弹药够,敢死人,除非鬼子把150大炮拖过来。”看来150大炮还是他的阴影。

“进不去,碉堡锁了,不知道怎么想的,把驻守碉堡的精锐拉出去打进攻,消耗完了,再拉新部队来守碉堡,果府脑子里有屎吧?!”

“碉堡没法用,靠沙袋和战壕,防不住迫击炮和掷弹筒,那死的人可就多了。”胡义似乎想起什么不愉快的经历,脸色阴沉,“机枪看着也不多,鬼子进攻会很快的,除非还有勇气像罗店和蕴藻浜那么打……”

苏青似乎对这些不懂,但也能听懂,情况不好,很可能防不住。

赵保胜知道结局,心情低落:“打不起了,淞沪消耗掉太多了。”

胡义点头,几人便默不作声地继续赶路。

进城前稍作休息,在城外某处河边,赵保胜和胡义调整了背篓里的东西,武器弹药什么的,不能带进城,胡义在城外等,赵保胜和苏青进城,想办法搞钱,想办法搞补给。

苏青对市面物价有些数,胡义和赵保胜都不太懂,所以必须让她也进城,还有一个,她会姑苏话!

胡义把王老抠给他的怀表交给赵保胜,请他进城找人修理,这表在黄浦江水里泡过。赵保胜咂嘴,特么又得花钱!

姑苏自古就是商贸繁荣之地,进城盘查并不严格。

其实很多城外地块也已经有成规模的商业,并不局限于古老的城池,他们走过很长一段遍布店铺的街道,忽然发现前面有城门,还有检查,就挺突兀的…

此刻战争还没有明显影响市面的繁华,但物价已经飞涨。

赵保胜没有来过这时候的姑苏,苏青也是头一回。

转悠一圈,进了两家当铺,价格可乐不起来,赵保胜的皮包,死当才能当两块钱法币!

赵保胜还特意看过包,没有被人做记号,看来就只值这个价。

苏青拦着他当掉皮包,她能看出包很不错,远不止那个价,即便死当,也应该高很多,可能是战争影响物价,当铺也有明显压价。

皮包只是探路的,赵保胜的手表可能才是最贵的,现在明显当不出高价。

苏青不知道从哪儿掏出来一块银元和两张纸币,交给赵保胜,姑苏这边离战场近,当不出高价暂时就不当,先拿她的钱用,该她出钱的,这几块钱,在逃难路上,连两块山芋都买不到的。

赵保胜第一次看到法币纸币,只是没想明白苏青把钱藏在哪儿,明明上次胡义已经搜过,却什么都没找到。

推广法币的时代,银元更值钱,或者说银元购买力更强。

战争继续下去,银元会更加值钱,法币倒是因为滥发,贬值贬得没法看。

山芋吃多了人会反酸,屎也拉得不舒服,除了一点玉米杂粮稀粥,几个人已经好久没吃到正经粮食了,于是赵保胜顾不上贵,拿法币在街边小摊上买了肉包子,与摊主要了热水,和苏青先吃上一个,给胡义带一个,出城再说。

“苏小姐,你不是普通人。”赵保胜飞快吃完包子,吸溜热水,看苏青小口吃包子,找点话说。

他知道苏青身份,流量仅剩一点,还得留着和儿子聊几句,但仅有的一次翻阅,已经足够让他想起小说的大致情节,这个瘦弱的女人,是沪市的地下党,为了送一份名单,辗转多地,最后在根据地成了八路军的政工干部。

苏青没有吭声,继续慢慢吃。

几天行程下来,她没看出来赵保胜到底是什么人,却意外发现,他懂不少方言,和卖包子的苏北人都能聊得通,姑苏话能听懂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