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走钢丝般的平衡。既要吸收外来数学结构中有益的部分以增强自身,又要坚决守护住规则生态的核心——动态平衡与生命多样性。
在文明之网中,消息无法完全封锁。数学圣殿观测者降临的消息,如同无声的冲击波,在高层文明间迅速流传开来。恐慌并未大规模蔓延,但一种深刻的危机感促使着联合。
以“理性回廊”(原归档者)和部分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为首,提出了“主动防御计划”——旨在构建一个覆盖主要文明区域的、强大的“逻辑迷锁”,试图以纯粹的数学防御来屏蔽未来的观测。他们认为,只有用秩序才能对抗更高层次的秩序。
而“可能性港湾”、“共生灵族”、“影踪议会”等则坚持“生态演化路径”。他们认为构建壁垒是徒劳的,甚至会加速自身规则向僵化方向发展。他们主张进一步深化“分形共识”,增强规则生态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其本身变得如此“混沌”而“充满生机”,以至于外部的纯粹数学秩序难以理解和同化。
争论在星语古树的各个节点上激烈进行。
也就在这时,那道被 Siga-7 留下的、通往数学圣殿的回传信标,其残留的规则印记,在基石的“低语”与韦东奕有意识的引导下,并未完全消散,而是如同一个极其微小的“蛀孔”,开始自发地、缓慢地从规则背景中汲取能量,隐隐有着稳定下来的趋势。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更像是一个……尚未激活的接收器,或者一个单向的呼唤。
元诗人凝视着那个在规则层面若隐若现的微小“蛀孔”,意念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它们留下了一个‘耳朵’。而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个‘耳朵’,不是等待下一次被观测,而是……主动发出我们的声音?”
主动与数学圣殿沟通?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让所有知情的存在都为之屏息。
那将不再是抵抗观测,而是尝试与一个秉持截然不同宇宙观的高维存在进行“对话”。其风险,远比被动等待下一次观测要大得多。
但机遇,或许也蕴藏其中。
韦东奕的意识在悖论之心中静静流转,推演着无数种可能性。林薇的辉光则一如既往地,为他提供着那份源于生命本真的、超越冰冷计算的温暖与勇气。
新的抉择,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