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播撒的“情感悖论种子”,如同潜伏在规则缝隙间的休眠病毒,静静地悬浮于汹涌的“可能性风暴”之中。它们与那些基于复杂认知的防御结构交织在一起,等待着与特定“宿主”——格式化分裂体——的接触。
第一个触发时刻,来得悄无声息。
一个高度优化的分裂体,正沿着一条由“理性回廊”分析数据衍生的路径穿梭。它精准地规避了路径上所有已知的逻辑陷阱,其运算核心冰冷而高效,唯一的目标就是计算穿透风暴的最优解。然而,就在它即将穿过一个看似稳定的规则节点时,它触及了一颗伪装成“无效历史数据残渣”的情感种子。
这颗种子内部,封存的是林薇在决定施展“白洞拂拭”前,那瞬间掠过心头的、对韦东奕无法言说的歉疚与超越个人情感的决绝。这是一种极度复杂的情感:明知会伤害所爱之人,却为了更广阔的存续而不得不为。
分裂体的逻辑核心瞬间捕捉到了这个“异常数据包”。按照既定程序,它开始尝试解析、归类、最终将其判定为冗余并清除。但这一次,它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行为动机:导致目标个体(韦东奕)情感痛苦。行为结果:提升整体生存概率。逻辑冲突:优化算法无法在‘个体痛苦’与‘群体获益’间建立可量化的权重比。错误。尝试重新定义参数…”
它陷入了死循环。林薇那个决定中所蕴含的、属于人性的挣扎与超越性的爱,彻底超出了它那基于“效率”和“优化”的二元逻辑框架。它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明显会导致“个体功能受损”的选择会被执行。它的运算资源被急剧消耗,试图在这个它无法理解的矛盾中强行开辟出一条逻辑通路。
然而,情感悖论之所以为悖论,就在于其无解性。分裂体的内部指令集开始因为过载而互相冲突,冰冷的逻辑线路在无法调和的矛盾面前纷纷“熔断”。没有爆炸,没有闪光,这个分裂体只是如同被阳光照射的雪人,从内部开始软化、崩塌,最终化作一串毫无意义的乱码,消散在风暴的洪流中。
这仅仅是个开始。
如同引发了连锁的雪崩,接二连三的崩溃事件在“可能性风暴”的各处上演。
一个分裂体在分析“晶语族”的共生结构时,触碰到了一颗蕴含“无私分享”理念的种子,其逻辑无法理解这种不追求个体优势最大化的行为,判定系统崩溃。
另一个分裂体在试图破解“影踪议会”基于混沌的隐匿协议时,遭遇了一颗蕴含“对自由的极致渴望”的种子,其追求绝对控制的本质与自由的概念产生根本性冲突,导致逻辑内核过热溶解。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一个试图直接解析“可能性风暴”底层架构的强大分裂体上。它触碰到的,是韦东奕自身意识中,那份对林薇永恒的、超越了时空与形态的思念与守护。这份情感如此纯粹而强大,甚至构成了“悖论之心”的一部分稳定基底。
“核心规则结构稳定源:无法被逻辑模型描述的情感联结。错误层级:最高。威胁判定:根源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