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春寒料峭(2 / 2)

提到孙连城,李达康眉头又习惯性地皱起,但这次,他没有立刻发作。

他想起了那个在拆迁现场,冻得脸红脖子粗,却依旧固执地跟居民解释政策的建委副主任。那份近乎迂腐的坚持,在某些时候,确实令人恼火,但在大局下,又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嗯。”李达康从鼻子里应了一声,

“你找个时间,代表市委市政府再去看看,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告诉他,市委是他坚强的后盾,但工作必须做好,不能出任何纰漏!”

“好。”沈墨应下。她知道,这已经是李达康能给出的最大程度的支持和认可。

两人沉默地看着窗外。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冰冷的土地上,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暖意。远处,城市的轮廓在薄霾中若隐若现,如同他们正在描绘的、尚未完全清晰的蓝图。

“晚上……一起吃饭?”李达康忽然开口,目光依旧看着窗外,语气听起来像是随口一提,“边吃边聊,把数字经济孵化基地的配套政策再捋一捋。”

沈墨微微怔了一下,随即恢复自然。

这不是第一次因为工作共进晚餐,但在李达康个人生活发生变故的这个节点,这个寻常的邀请似乎带上了一点不同寻常的意味。

“好。”她依旧回答得简洁。

下班后,他们没有去什么高档餐厅,而是去了市委食堂后厨专门为加班领导准备的小包间。饭菜简单,三菜一汤,味道也只能说寻常。

吃饭时,话题依旧围绕着工作。

李达康吃得很快,思维更快,不断抛出问题,沈墨则条分缕析地回应。

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停顿,就能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顾虑。

直到饭快吃完,李达康放下筷子,看着沈墨,忽然问了一句与工作无关的话:

“沈墨,你说,一个人,把一辈子都扑在一件事上,值不值得?”

沈墨拿着汤匙的手顿了顿,抬起眼。包间里灯光不算明亮,李达康的脸上带着一种她很少见到的、近乎迷茫的思索神情。

她沉吟片刻,缓缓道:

“这取决于那件事是什么,以及,那个人是否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她看着李达康锐利却难掩疲惫的眼睛,

“达康书记,您选择的路,从来就不轻松。但京州今天的变化,汉东未来的希望,就是答案。”

李达康闻言,沉默了很久。然后,他扯动嘴角,露出了一个算不上笑容的表情,带着些许自嘲,也带着一贯的坚毅。

“是啊,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要走完。”他站起身,“走吧,回办公室,那份配套政策,今晚必须定稿。”

他再次变回了那个雷厉风行、不容置疑的李达康。仿佛刚才那瞬间的迷茫,只是灯光投下的一错觉。

沈墨看着他的背影,心中轻轻叹了口气。这个男人,把他自己和他治下的城市,都逼得太紧了。

但或许,正是这种极致的要求和近乎偏执的投入,才是京州能够在一次次风雨中站稳脚跟,并寻求突破的关键。

她快步跟上他的步伐。窗外,京州的夜色已然降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其中,也包括市委大楼那几扇常年不熄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