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摩尼佛院(2 / 2)

一入城内,那股精纯而温和的愿力气息愈发浓郁,仿佛整个人都浸泡在温热的灵泉之中,心神不由自主地变得宁静祥和。

摩尼郡的内部结构清晰地分为内外两城,泾渭分明。

外城,街道宽阔整洁,以温润的摩尼石铺就,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统一的愿力祠堂,信徒们安静地排队祈祷,将精纯的愿力注入摩尼钵中。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愿力融合的独特芬芳。

除了愿力祠堂,外城也分布着一些坊市、客栈、茶肆,但风格都与整座城池的氛围保持一致,显得素雅而宁静。

居住和活动于外城的,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方僧侣、散修佛徒,以及一些依附于佛门、在此经营生计的修佛家族成员。

这些僧侣与修士修为普遍不高,大多在筑基期左右,金丹期便已算是高手。

他们在此或为感悟精纯愿力修行,或为交流佛法,或为承接一些净化、转运愿力的杂役任务以换取资源,鱼龙混杂,却都自觉地遵守着此地的宁静氛围,少有喧哗。

内城则与外城截然不同。

一道更高、更洁白的城墙将内城环绕,墙上刻满了繁复的佛经与真言,散发出更加强大而纯粹的佛力波动。

入口处有修为精深的摩尼院武僧值守,神色肃穆,气息内敛,显然不会让外人随意进入。

内城是摩尼佛院的直接辖地。

摩尼佛院乃大日佛教二十八寺庙之一,虽不以战力着称,却以其独特的愿力汇聚、净化、中转之术,在佛门中拥有超然的地位,掌管着庞大无比的愿力资源流动。

而摩尼佛院的一大特点,便是院内修士多以女尼为主。

透过偶尔开启的门户或阵法光晕的缝隙,隐约可见内城中建筑更加精美宏伟,佛塔林立,梵唱声声。

摩尼郡的内城规划得极为规整,街道横平竖直,以乳白色的摩尼石铺就,干净得一尘不染。

街道两旁,并非繁华的商铺楼阁,而是一座座造型古朴、风格统一的愿力祠堂。

这些祠堂规模不大,形制相似,皆以白玉为基,琉璃为瓦,祠堂中央供奉着并非具体的佛陀菩萨雕像,而是一尊尊或大或小、不断缓缓旋转、散发出柔和光晕的乳白色石钵,摩尼钵。

许多身着素色或明黄色僧衣、气息纯净平和的女尼穿梭其中,或静坐诵经,或操控着复杂的阵法引导浩瀚愿力,将他们最精纯的信仰愿力注入眼前的摩尼钵中。

她们是摩尼郡真正的主人与核心,维持着这座愿力重镇的运转。

整个摩尼郡,便是在这种奇特的“内外分治”模式下运转。

外城开放而包容,如同海绵般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或精纯或斑驳的愿力与修行者。

内城则封闭而专注,如同精密的心脏,将吸纳而来的愿力提纯、转化、输送至需要它的地方。

比如其他寺庙、或大型法事、或炼制高等佛宝,同时培养着专业的女尼弟子。

韩厉行走在外城的街道上,神识如水银泻地般悄然蔓延,瞬间便感知到了这种独特的格局。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地下那纵横交错、以特殊佛金打造的管道中,如同江河般奔腾流淌的精纯愿力,最终都汇流向内城方向。

内城之中,数股元婴期的气息沉静如水,坐镇中枢,其中一股甚至达到了元婴中期,想必便是摩尼院的院首或长老。

她们的气息与外城那些斑驳的气息截然不同,精纯而统一,带着摩尼院特有的愿力烙印。

“以愿力为基,汇聚八方,精炼中转,这摩尼院倒是寻了一条好出路。”韩厉心中暗忖。

此地对他而言,同样是一处宝地。他那由古佛青灯蜕变而来的佛国金佛,对精纯愿力的需求堪称海量。

这外城流通的愿力珠品质,显然远胜于金刚城和巨象郡,如果自己能吸收这么多愿力那佛国金佛绝对上一个档次,毕竟这摩尼佛院收集愿力可谓是相当专业的。

韩厉并未在摩尼郡的街道上多做停留,他收敛了所有气息,如同一个真正游历至此、风尘仆仆的普通僧侣,低调地融入外城的人流之中。

他需要一处安静的落脚点,并打探清楚此地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关于愿力珠的流通与获取方式。

外城的客栈不少,但风格都与整座城池的氛围一致,素雅而宁静,少见奢华喧闹之所。

韩厉略一感应,便选择了一家名为静心禅舍的客栈。

此客栈门面并不起眼,以青竹为篱,白墙灰瓦,门口悬挂着一盏静心莲灯,散发出令人心神安宁的光晕。

步入其中,大堂宽敞明亮,布置简洁,只有寥寥数位客人在低声交谈或静坐品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茶香。

掌柜是一位面容和善、修为在筑基后期的中年居士,见韩厉进来,便含笑合十道:“大师是住店?”

“一间静室,暂住几日。”韩厉回礼,语气平和。

“好的,每日十枚中品灵石,院内自有静心阵法。”掌柜并未多问,取出一枚刻着房号的竹牌递给韩厉。

韩厉支付了灵石,接过竹牌,在一位小沙弥的引领下,穿过一条清幽的竹廊,来到后院一间独立的禅房。

禅房不大,陈设简单,一床一桌一蒲团,但打扫得极为干净,墙壁上刻有简单的宁神符文,确实能起到静心凝神的效果。

韩厉布下几道简易的隔绝禁制后,并未立刻开始修炼,而是转身离开了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