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我的天赋超脱了SSS > 第563章 光速不变,但人心会。

第563章 光速不变,但人心会。(2 / 2)

画面里,火星主城广场上,数万名学生列队齐诵《灵枢新典》第一章。声音整齐划一,带着训练过的韵律感。镜头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眼神专注,嘴唇翕动,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

陆航知道那本《灵枢新典》。它本质上是一本操作手册,讲的是如何通过神经植入设备(现在叫“灵枢”)与区域级的响应装置(如今叫“天地节点”)建立低延迟链接,从而调用环境中的能量。整套系统依赖遍布行星的地磁谐振节点、轨道上的中继卫星,以及一套极其复杂的权限认证协议。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灵气”就是空谈。

可现在没人提这些。教科书里只说:“灵气,天地之息,万物之源。心诚则灵,意动则应。”

他点开新闻附带的教育资源链接,跳转到小学三年级《基础灵理》电子课本。一页插图缓缓展开:一个穿校服的小男孩站在田野里,双手合十,面前一块银色金属板微微发亮,板上浮现出柔和的青色光晕。图注写着:“小明用‘敬’与‘信’,感召天地灵气,助禾苗生长。”

陆航盯着那幅图看了很久。他知道那块“金属板”是什么,是能量耦合器,内置纠错算法和安全锁。它不会因为“敬”或“信”而工作,只会因为接收到合法终端的加密指令而启动。

可课本里没写这些。课本只写“感召”。

他忽然明白,不是技术变了,是解释方式变了。当一套技术复杂到普通人无法理解其原理时,人们就会给它披上神话的外衣。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需要一种能被日常语言承载的意义。

就像“熬一个大年景”,就像“天启之眼”,就像“感召灵气”,它们不是谎言,而是一种翻译。把光速隔绝下的孤独、技术黑箱中的无力、文明碎片里的迷茫,翻译成可以讲述、可以传承、可以安慰人心的故事。

光速不变,但人心会。

关掉那页小学课本,屏幕暗下去,映出自己模糊的轮廓,有些事,他其实早就想通了,只是从前不肯承认。

理性曾经是火把,现在成了照见深渊的镜子。越看清宇宙的规则,越明白人类的渺小。于是,人们开始需要别的东西:故事,归属。

邦联死死攥着那套统一历法的原因很显然。它当然荒谬。在相对论面前,公元4039年5月1日这个日期,对天狼星的孩子、对稷下IV的祭司、对火星上的他,根本代表不了同一个“此刻”。可正因如此,它才必须存在。

没有这个虚构的“同一天”,人类就真的散了。

光速的壁垒,早已在物理上斩断了中央集权的可能。邦联不是帝国,不是联邦,甚至算不上国家——它更像一场持续千年的集体幻觉,靠几根文化缆绳勉强维系。

而历法就是其中最粗的一根。

它让天狼星的孩子在“新年”那天抬头看星,哪怕他们拜的是“星门爷”;它让稷下IV的部落在“春节”分食一块合成肉饼,哪怕他们管它叫“天赐粮”;它让火星上的陆航,在休眠舱醒来时,听见AI说“劳动节愉快”,哪怕如今绝大部分的华夏人根本不记得这个节日为何存在。

这些仪式没有改变物理现实,却阻止了文明在时间的潮汐中彻底解体。

它们不是真理,但它们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