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岭南花林诡事录 > 第10章 重建家园,修复花林村新风貌

第10章 重建家园,修复花林村新风貌(2 / 2)

“我们知道,这要求太过冒昧,二位是超凡脱俗的人物,岂能为我等凡夫俗子所供奉。”老村长的声音再次颤抖,但这次是出于敬畏与不安,“可是,乡亲们真的需要一点东西,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念想。当夜半梦回,恐惧如潮水般涌来时,他们可以有个地方去,可以对着牌位磕个头,点一炷香,告诉自己,恩公在看着我们,守护着我们。这香火,不是迷信,是希望,是让我们从恐惧的泥沼里,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他最后的话语,几乎是喊出来的,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悲壮。阳光依旧温暖,但小院里的气氛,却因这沉甸甸的请求,而变得肃穆而庄严。这不仅仅是一个请求,更是一个饱受创伤的群体,向他们的守护者发出的最深沉、最质朴的呼唤。

他顿了顿,似乎在积蓄勇气,继续说道:“我们想…想为村里立一座守护神庙。一来,是感念二位再生之恩,为大伙儿舍生忘死,祈求能得二位长久庇护,让乡亲们心里有个踏实;二来,也是想让后世子孙们能有个地方,铭记这场差点让花林村万劫不复的灾难,铭记我们是如何艰难重生,时刻提醒后人,居安思危,团结一心,方能守护家园平安。不知…二位恩公意下如何?”

煜霄和泠霜闻言,俱是一怔,面面相觑。他们斩妖除魔,只为心中道义,从未想过要受人间香火,立庙受祀。

煜霄连忙摆手,神色严肃:“村长,各位叔伯,此事万万不可!斩妖除魔,护佑生灵,乃我辈修行之人本分,顺应天道人心而已,岂敢居功自傲,受此大礼?立庙受享,非我等所愿,亦不合修行界的规矩。”

泠霜也轻声附和,语气温和却同样坚定:“村长,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守护村庄,度过劫难,是全村乡亲们共同努力、相互扶持的结果,并非我二人之功。若非大家心志坚定,彼此守望,单凭我二人,亦难成事。立庙之事,关乎信仰,还是作罢吧。”

然而,这一次,村民们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持。另一位须发皆白、曾是村里最好石匠的老者,激动地上前一步,眼中含着泪花:“二位恩公就莫要再推辞了!规矩是死的,人心是活的!若不是你们,花林村早就没了!我们这些人,也早就成了孤魂野鬼!这立庙,不仅是我们的心意,更是全村老小共同的念想!有了庙宇,大家心里才有个真正的寄托,夜里才能睡得安稳啊!这不是虚礼,这是救命稻草啊!”

“是啊是啊!石老说得对!” “求恩公成全我们吧!” “我们 need 这座庙…” 周围的村民不知何时也围拢了过来,纷纷出声,眼中充满了近乎哀求的恳切与期盼。那是一种劫后余生者对于“守护”与“安宁”最直接、最迫切的渴望,是一种精神上的救命索。

看着这一张张质朴而真诚的面孔,感受着那几乎要溢出来的炽热情感,煜霄和泠霜再次沉默了。他们明白了,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感恩图报。这座庙宇,对于村民们而言,是划破漫长黑夜后看到的第一盏长明灯,是精神得以安顿的方舟。

最终,煜霄深吸一口气,与泠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奈,以及一丝被这纯粹愿力所打动的动容。

“既然如此…”煜霄缓缓开口,做出了最大的让步,“立庙可以,但需依我之言。庙宇不必只供奉我二人。可称为‘五谷丰登守护庙’,主要祈求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家园平安,百邪不侵。庙中需立一碑,详尽记述此次灾劫之始末,强调我花林村百姓于危难中之团结、坚韧与不屈,最后方可略提及我二人相助之事,以为警示后人:居安思危,守望相助,方是守护家园之根本。至于我二人…若实在要留痕,可请匠人将形象刻于碑侧或偏殿壁画之上即可,万万不可塑像置于主位受享,此为我二人底线。”

见他松口,村民们顿时喜出望外,至于具体形制细节,只要肯立庙,便已心满意足,无不应允。于是,修建庙宇的大事立刻提上了日程。

地址经过慎重挑选,定在了村东头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向阳坡地上。此地背靠青山,面朝清河与整个村落,寓意着守护神时刻俯瞰并庇佑着家园。

全村人再次被动员起来,这一次,是为了修建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男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上山挑选最坚实的木材、开采最规整的青石;女们们则负责起所有人的伙食,送水送饭,确保后勤;连孩子们也都兴奋地跑来跑去,帮忙传递些轻便的工具,捡拾碎石。整个山坡上,洋溢着一股庄严而热烈的气氛。

煜霄和泠霜自然也闲不住。煜霄运用神力,轻易便将那些需要数十人才能抬动的巨大基石、梁木精准安置到位,为庙宇打下了最牢固无比的地基;泠霜则以其超凡的审美与精湛的技艺,负责庙宇的整体布局、结构设计与细节雕琢。她摒弃了一切奢华繁复的风格,主张师法自然,庙宇形态古朴大气,力求与周围的山水林木和谐相融,浑然一体。

关于庙宇的名称,村民们最终还是采纳了煜霄的建议,主殿匾额上书“五谷丰登殿”。但在村民们的强烈恳求下,又在主殿旁,依着山势与一棵古老的松树,另建了一座稍小些、却更为精致的偏殿,并坚持命名为“守护阁”。

历经一个多月的辛勤劳作,两座寄托着全村人希望与感恩的庙宇终于庄严落成。主殿“五谷丰登殿”内,供奉着土地神、山神以及五谷之神的神像,香案之上摆放着今年新收获的第一批粮食和瓜果,寓意着对富足、平安生活的永恒向往。

而偏殿“守护阁”内,景象则尤为特殊。这里没有供奉任何传统的神像,而是在正殿的青石墙壁上,由那位最好的老石匠亲自操刀,带领徒弟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精心雕刻了两幅大型图像。一幅是煜霄,身姿挺拔,手持神火长枪,英姿勃发,眉宇间凝聚着坚毅、威严与凛然正气;另一幅是泠霜,衣袂飘飘,宛如谪仙,纤手掐诀,神情清冷中蕴含着无尽的慈悲、智慧与温柔。图像并非完全写实,更注重神韵的捕捉,突出的是他们的气质与精神,而非单纯的容貌。

图像下方,并非供奉的牌位,而是一块厚重古朴、打磨光滑的青黑色石碑。石碑正面,由村里最有学问、曾做过秀才的老先生执笔,经煜霄和泠霜亲自审定修改,用最质朴却真挚的文字,详尽记述了此次幽冥之劫的惨烈、村民的苦难、以及最终在团结与不屈中重生的历程。文中刻意淡化了煜霄和泠霜的个人作用,着重强调了每一位村民的付出与勇气,最后才略笔提及二人的相助之功,并刻下警世之言,告诫后人须时刻铭记教训,同心同德,方能守护家园永续平安。

石碑的背面,则密密麻麻却工整地刻满了所有参与此次灾后重建的村民的名字,无论男女,无论老幼,一个不落。这意味着,这座庙宇,这座“守护阁”,纪念的是花林村每一位为家园重生付出过血汗的平凡英雄!

庙宇落成之日,全村举行了最为盛大而庄严的仪式。没有三牲祭品,没有奢华布置,只有村民们自发带来的最洁净的五谷、鲜果和清水,以及他们最真挚的感恩之心与对未来的祈愿。香烟袅袅,诵经声声(请的是附近镇上有名的居士前来念诵祈福经文),充满了肃穆、希望与一种新生的力量。

煜霄和泠霜站在人群前方,仰望着那墙上的图像和厚重的石碑,心中感慨万千,难以言表。他们从未追求过香火供奉,名利于他们如浮云。但此刻,置身于这由最纯粹愿力凝聚的场所,感受着村民们那毫无杂质、炽热而虔诚的信念之力,一种莫名的、温暖磅礴的力量悄然萦绕在他们身边,如同温泉般滋养着他们的经脉与神魂。他们因连番恶战而损耗过度、迟迟未愈的旧伤,竟在这股力量的滋养下,有了明显加速恢复的迹象!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信仰神力,而是众生最纯粹的回馈与祝福所化的愿力,是最温暖的力量。

第三节:平凡烟火,心之所向

庙宇立起,如同真的为花林村撑起了一片无形却坚实的守护结界。村民们的心,自此彻底安定了下来。最后一丝惊悸与不安被抚平,生活真正步入了正轨,并且比灾难之前更加充满活力与希望。

清河之水欢快地流淌,滋养着两岸肥沃的田地。新播下的种子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绿油油的禾苗迎风摇曳,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希望。山上的野果逐年丰硕,药材也更加繁茂。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和读书声,重新无忧无虑地回荡在山林、田野与村塾之间。

煜霄和泠霜依旧留在村中。他们的伤势在村民愿力日复一日的滋养和自身勤修不辍的调息下,逐渐好转,日益恢复。他们似乎完全没有离开的打算,并非因为贪恋这里的供奉与尊崇,而是在这平淡真实、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生活中,找到了某种内心渴望已久的宁静与真正的归宿。这里,让他们感受到了“道”的另一重意义——并非高高在上的超脱,而是融入其中的守护。

他们主动褪去了修行者那层无形的光环,真正地、彻底地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煜霄自然而然地成了村里最好的猎手和樵夫。他无需弓箭,往往只是清晨进山一趟,便能凭借对山林气息的感应,带回足够全村人改善伙食的猎物,且从不伤幼崽与怀胎母兽;他劈柴的速度与技巧无人能及,堆起的柴垛又整齐又耐用,足够一户人家烧上许久。闲暇时,他会在村口那棵大槐树下的空地上,召集村里的少年们,并非传授高深的法术,而是教导他们练习那些能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基础拳脚功夫和呼吸法门。他告诉他们,真正的男儿当自强,守护家园不仅需要一时的勇气,更需要平日积累的强健体魄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泠霜则成为了村里最受敬爱与欢迎的“先生”和“医师”。她将那间小小的学堂扩建了些,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明理,更引导他们走进自然,学会辨识山野间的草药,了解四季更迭的奥秘。她将一些简单的导引吐纳、静心宁神之法巧妙地融入 gas 和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着孩子们的体质与心性。

妇女们更是喜欢在午后闲暇时聚在她身边,一边学习着她带来的新颖刺绣、纺织花样,一边听她讲述外面世界的风土人情与趣闻轶事,也向她倾诉生活中的烦恼与喜悦。她总能以无限的耐心、温柔与智慧化解邻里间的小矛盾,带来真正的安宁与和谐。她编纂的简易药方集和农事指导手册,被村民们奉若珍宝,抄写传阅。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常常能看到煜霄扛着猎物或背着如山般的柴火归来,而泠霜则或是刚从学堂下课,或是从哪家问诊归来,总是在炊烟缭绕的村口安静地等候着他。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便一同走向他们那间被村民们自发修葺得愈发温馨舒适的雅致小院。小院里种满了花草蔬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有时,他们会携手去清河边散步,看落日熔金,将河水与他们的身影都染成温暖的橙色;有时,他们会并肩登上后山,在“守护阁”前的石阶上静坐,什么也不说,只是感受着脚下村庄的宁静、祥和与那勃勃生机。

这种生活,平淡、琐碎,日复一日,却充满了真实的温暖与深沉的幸福。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斗,没有波澜壮阔的历险,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纯粹,是邻里之间淳朴的互助与关怀,是彼此眼中那历经生死后愈发醇厚、无需言说的深情。

“有时静下心来想想,若能就这样,在这清河畔,与你一起,看着四季轮回,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村庄平安喜乐,过完这一生,似乎…也是极好的。”某一日,在绚烂的夕阳余晖中,煜霄轻轻握着泠霜的手,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与满足。

泠霜将头轻轻靠在他宽阔坚实的肩膀上,唇角弯起温柔的笑意,轻声道:“是啊,平凡烟火,最是抚慰人心。轰轰烈烈固然刻骨铭心,但这细水长流的安宁,却更显珍贵。这里,越来越有‘家’的味道了,是我们亲手守护、也守护着我们的家。”

他们并非真的忘记了幽冥之主那未曾解开的谜团,也并非完全放弃了追寻真相与彻底消除隐患的责任。相反,正是在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与平凡中,他们的道心被洗涤得更加通透圆融,力量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完全恢复,甚至更精进了一层,对天地法则的感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守护眼前这具体而微小的美好,让他们的大道之心更加坚定、沉稳。

然而,他们心底都明白,眼前这片宁静或许是暴风雨后短暂的间歇。幽冥之主的真身依旧隐匿于未知的角落,其真正的目的与威胁并未完全消除。世界的隐患仍在暗处涌动。

数月后,村里的粮食获得了灾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丰收。虽然亩产不及往年丰硕,但那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却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意义。全村举行了隆重的丰收祭典,就在新建的“五谷丰登殿”前广场上。

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发自内心的、如同阳光般灿烂的喜悦和满足,看着孩子们围着粮垛欢快奔跑,看着老人们抚摸着粮食喜极而泣,煜霄和泠霜站在欢腾的人群中,双手紧紧相握,心中充满了成就与感动。

“准备好了吗?”泠霜微微侧头,轻声问身旁的煜霄。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

煜霄深深吸了一口带着稻香的空气,重重点头,目光掠过丰收的田野,掠过每一张欢笑的容颜,最终投向遥远而未知的天际,眼神锐利而深邃:“嗯。家园已安,人心已定。是时候…再次出发了。”

他们决定,是时候离开花林村,去继续追寻幽冥之主那隐匿的真身与最终的真相。为了眼前这方天地的长久安宁,也为了这世间更多的家园能够永远免受他们曾经历过的灾难。

离开的那天,晨雾氤氲,他们没有惊动太多人。只向老村长及几位长者郑重告别,细细嘱托他们照顾好村子,若有急难,可用他们留下的特殊方式联系。

清晨的薄雾如同轻纱,弥漫在清河之上。两人悄然走出村口,步履坚定。回首望去,晨曦中的花林村安宁而祥和,炊烟正缓缓升起,山坡上那两座庙宇在朝霞中静静矗立,如同永恒而沉默的守护者。

他们的画像将永远留在那“守护阁”中,接受着一代代村民的感念,也继续凝聚着守护与希望的信念。

而他们本人,则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源于平凡烟火的守护信念,再次踏上了布满荆棘与未知的征程。身后,是他们值得并用生命去守护的温暖人间;前方,是必须去面对、去斩断的风雨险阻与深邃黑暗。

心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此去,只为更多的家园,能永享太平。

【感谢大家送的礼物,感谢催更,现在流量不好,全靠大家的喜欢,让我有动力写下去,呜呜..】

(第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