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王业初定,北狄压境(1 / 2)

洛阳的硝烟尚未散尽,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焦糊与血腥的气息。这座千年古都的陷落,如同一记沉重的丧钟,彻底宣告了大靖朝廷在中原统治的终结。残垣断壁间,靖南军的士卒正在清理战场,收拢俘虏,扑灭余火,一队队巡逻士兵穿梭于昔日繁华的街巷,宣告着新秩序的降临。

皇宫中部分完好宫殿被临时征用为靖南王行辕。楚骁站在曾经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前,却并未坐下,只是静静凝视。对他而言,这把椅子代表的不仅是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王上,洛阳府库清点完毕,缴获远超宛城,尤其是存粮、军械,足以支撑我军长期作战。降卒数目庞大,初步统计已超过五万,需尽快妥善安置。”程青捧着厚厚的账册,语气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却也难掩后续工作的繁重。

“按既定方略处理。愿归乡者,发放路费;愿留者,打散编入屯田营或辅兵,严加看管与整训。伤者全力救治。”楚骁沉声道,“首要之务,是安定民心。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免除洛阳及周边州县一年赋税,严令各部恪守军纪,骚扰百姓者,立斩不赦!”

“臣遵旨。”

张掖、岩鹰等将领则忙于军务整备。连续大战,靖南军虽连战连捷,但伤亡亦是不小,尤其是作为尖刀的先登营和前期承受巨大压力的各部,亟需休整补充。缴获的军械需要分配,降卒需要消化,新的防线需要构筑。

“王上,我军虽克洛阳,但赵元庚仍据京城,北方诸镇态度暧昧。且据探马回报,狄人王庭主力似有异动,阿史那咄吉恐不甘心失败,有再次南下之意。”张掖禀报道,面露忧色。

楚骁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越过黄河,投向更北方:“赵元庚已是冢中枯骨,不足为虑。北方诸镇,见风使舵之辈居多,待我王师北上,传檄可定。眼下心腹大患,确是狄人。阿史那咄吉若倾巢而来,其势非同小可。”

他沉吟片刻,下令:“传令全军,以洛阳为中心,进行为期一月的休整与补充。各军抓紧时间整训,尤其是新编部队。匠作监随营分部,全力修复军械,打造弹药。同时,多派精干斥候,北渡黄河,深入侦查狄人动向及北方诸镇虚实!”

漠北王庭,金顶大帐。

狄王阿史那咄吉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玉门关败退,偏师,秃发乌孤部损兵折将,南下捞取好处的计划受挫,如今连中原重镇洛阳也落入了那个南人楚骁之手!这意味着,他之前与赵元庚签订的所谓盟约,几乎成了一纸空文,预期的巨大利益化为泡影。

左贤王阿史那贺鲁败退回营,身上带伤,更是添油加醋地将失败归咎于楚骁火器犀利和西州军顽强。

“大汗!那楚骁小儿,仗着些奇技淫巧,侥幸得胜,根本不把我草原勇士放在眼里!若不将其碾碎,我狄人威严何存?日后还如何南下牧马?”阿史那贺鲁激愤道。

帐内各部头人也是群情汹涌,失败带来的耻辱感和对中原财富的贪婪,让他们叫嚣着复仇。

阿史那咄吉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不能再犹豫了。楚骁的崛起速度太快,若让其彻底整合中原,站稳脚跟,必将成为狄人南下最大的障碍。必须趁其立足未稳,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扼杀!

“传令各部!”阿史那咄吉终于下定决心,声音如同寒冰,“集结所有能战的勇士!本汗要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中原!这一次,不仅要夺回属于我们的东西,更要让楚骁知道,这中原大地,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漠北草原,战争的机器再次隆隆启动,规模远超以往。无数的部落开始集结,骑兵如同溪流汇入江河,带着毁灭的气息,开始向南涌动。这一次,不再是偏师试探,而是狄人主力的倾巢而出。

洛阳的休整并非完全的沉寂。联军如同受伤的猛兽,在舔舐伤口的同时,磨砺着爪牙。

以原靖南军老兵为骨架,大量降卒被打散后补充进去。张掖、岩鹰等人狠抓训练,尤其是阵型转换、火力协同以及针对骑兵冲击的防御战术。楚骁深知,接下来面对狄人主力,将是硬碰硬的野战,容不得半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