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北狄南寇,王业砥柱(2 / 2)

城头箭雨拼命掩护。三百死士如同扑火的飞蛾,顶着盾牌,冲向攻城塔。他们用战斧疯狂劈砍塔楼木轮和支架,将火油罐奋力掷向塔身。

狄人显然没料到守军敢如此决死反击,塔内和周围的狄兵蜂拥而出,与西州死士绞杀在一起。麴智盛挥舞马槊,在敌群中左冲右突,每一击都势大力沉,所向披靡。不断有死士倒下,但活着的人依旧死战不退。

终于,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数架攻城塔的轮轴被毁,或燃起大火,歪斜在原地,无法再前进。麴智盛带着不足百人的残兵,浴血杀回城下,被城上放下绳索拉回。

他站在垛口后,望着城外依旧密密麻麻的狄军营帐和关下堆积如山的尸体,剧烈地喘息着。玉门关还在,但还能守多久?他抬头望向东南方,心中默念:“楚骁兄,你的援手,何时能至?”

长江天堑,自古便是南北天堑。欲要北伐,渡江是第一道,也是最凶险的一道难关。

靖南水师都督沧,亲自率领一支由快船和伪装商船组成的侦察分队,日夜不停地游弋在长江南岸,严密监控北岸朝廷水师的动向、沿江布防情况以及水文变化。

“北岸新增了至少三十座箭楼,江面巡逻船只数量增加了一倍,大型战船多集结于几个主要渡口如采石矶、瓜洲渡。”沧站在船头,举着千里镜,冷静地分析着,“他们预料到我们会北上,防御加强了。”

与此同时,在承天城外的沙盘室内,一场紧张的战术推演正在进行。

巨大的沙盘上,长江蜿蜒,北岸城池、营垒星罗棋布。楚骁、张掖、岩鹰等高级将领围聚四周。

“强渡损失太大,即便有水师掩护,北岸以逸待劳,我军半渡而击,危矣。”张掖指着几个传统渡口,眉头紧锁。

“可否声东击西?”岩鹰提出,“佯攻采石矶,主力暗度陈仓,从下游某处偏僻江段偷渡?”

“风险依然存在,北岸斥候亦非瞎子,大规模部队调动难以完全隐蔽。”程青负责情报,深知其中困难。

楚骁沉默良久,手指在沙盘上长江中游某处点了点:“此处,鄱阳湖口,水道复杂,港汊纵横,我军水师可借此地利隐匿行踪。且对岸地势相对平缓,利于登陆后展开。更重要的是,从此处登陆,可直插荆湖腹地,威胁中原侧翼,打乱敌军部署。”

他顿了顿,继续道:“渡江之战,关键在于‘奇’与‘快’。水师需确保局部制江权,以炮舰轰击北岸预设阵地,掩护登陆船队。第一批登陆部队,必须是最精锐的敢死之士,不惜代价建立滩头阵地,后续部队则需源源不断,扩大战果。”

“登陆之后呢?”张掖追问。

“登陆之后,不急于攻打重镇,而是以最快速度,向西北方向穿插!”楚骁的手指划出一条凌厉的线路,“目标——宛城!此地乃南北要冲,粮草囤积之所。拿下宛城,便可切断中原与部分南方残敌的联系,震动京畿!同时,派出偏师,联络中原各地义军及暗中投诚的将领,让其纷纷响应,使赵元庚首尾难顾!”

一套大胆而冒险的北伐方略,在楚骁的阐述下,逐渐清晰。这需要水陆精妙配合,需要将士用命,更需要那么一点运气。

“各部依此方略,细化预案,加强针对性训练!尤其是水师与登陆部队的协同!”楚骁最终拍板,“时机,就在秋高马肥,江水未枯之时!”

就在靖南政权为这惊天一跃做最后准备之时,江北,一队打着狄人王庭旗帜的使团,在朝廷官员的“护送”下,正缓缓驶向京城。南北对抗的棋局,因北方狼烟的加入,变得更加凶险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