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江南风至,关中砺刃(2 / 2)

这一突破意义重大,意味着玉门关在武器装备上,对狄人的劣势有所缩小,自持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徐穆并未坐等。他利用赵元庚将主要精力放在东南和中原的时机,派出多支小股精锐部队,化装成商队或流民,向西、向北渗透,一方面侦察狄人动向(隐约察觉到了狄人部落向西调动的迹象),另一方面尝试与更西方的西域小国建立联系,拓宽物资和信息来源。

这一日,徐穆正在与王校尉研判一份关于狄人异动的侦察报告,李忠匆匆而入,脸上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军师,王将军!我们派往南方的信使,有消息传回了!”

“哦?!”徐穆和王校尉同时精神大振。自从楚骁南下,音讯渺茫,这是第一次得到确切的回音。

“信使冒险穿越重重封锁,带回了主公的手书。”李忠呈上一封用油布包裹的密信。

徐穆迫不及待地展开,信是楚骁亲笔,简要叙述了南下经历,如何在庐陵周旋,如何结识苏文康与顾谦,如何从泉州脱身,最终如何在岭南联合俚人,建立“海岸守望同盟”,并在龙潜谷初步立足的经过。信中虽言语简练,但其中的惊心动魄与艰难创业,让徐穆和王校尉看得心潮澎湃。

“主公……主公已在岭南打下根基了!”王校尉激动得声音发颤。

徐穆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天佑主公!如此一来,我等在西北便不是孤军奋战,南北呼应之势成矣。”

他立刻提笔,将玉门关近期情况,尤其是西州援助、狄人异动以及自身发展,详细写下,交由信使设法送回岭南。并嘱咐王校尉,加强对南方信道的维护,确保与主公的联系畅通。

玉门关的将士们得知主公在南方打开局面的消息后,士气更是高涨。他们知道,自己坚守的不仅仅是一座关城,更是一个庞大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有了苏家资源的注入和与玉门关重新建立的联系,楚骁信心大增。他加快了整合步伐,一方面继续派使者深入内陆,游说更多俚人部落加入或亲近同盟;另一方面,则在龙潜谷大力推行“军功授田”和“技艺奖赏”制度,激励俚人战士和工匠的积极性。

龙潜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防御工事更加完善,药圃和圈养场初具规模,匠作营里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孙匠头那边,对火铳的仿制研究已有了初步的草图和技术难点分析。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楚骁筹划着下一步该如何主动出击,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时,一个来自海岸监视点的紧急情报,再次打破了宁静。

“将军!海面上又出现了海蛇帮的船,而且,不止三艘!是……是五艘!还有更多的小船跟随!”

楚骁走到龙潜谷的高处,遥望海岸方向,目光沉静。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而且,这次的规模,远超上次。

赵元庚,或者说海蛇帮,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岭南局势的失控,准备投入更大的力量,一举将他这颗钉子拔除。

“传令各峒,按预定计划,进入战备状态!”楚骁的声音冷静而坚定,“我们要让赵元庚知道,这片岭南之地,不是他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的地方!”

新一轮,规模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岭南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