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南州,秋意渐浓,梧桐叶铺满了公安局门前的土路。刑侦大队办公楼后墙,一栋崭新的青砖小楼拔地而起,门口挂着一块红漆木牌,上面用宋体字写着——南州市公安局刑侦技术实验室。
林砚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警服,站在实验室门口,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木牌,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五年了,从1985年那个懵懂的见习生,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他终于在这个时代,为南州刑侦撑起了一片“科技天”。
“林队,都准备好了!”苏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穿着白大褂,长发束成马尾,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五年时光,曾经青涩的女法医早已褪去稚气,成为了林砚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两人的感情也在一次次并肩破案中,从默契搭档升华为灵魂伴侣。
林砚转过身,看着苏晓手中的钥匙,深吸一口气:“开吧。”
钥匙插进锁孔,“咔哒”一声轻响,推开大门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夹杂着新木材的清香扑面而来。实验室不大,却被划分得井井有条:物证储存区、痕迹检验区、法医解剖区、文件检验区,每个区域都摆放着崭新的设备——虽然在林砚看来,这些不过是后世最基础的刑侦工具,但在1990年的南州,已是顶配。
“这是省厅特批的光学显微镜,能放大五百倍,提取指纹和微量物证够用了。”苏晓指着一台金属外壳的仪器,语气中满是自豪,“还有这个,你设计的物证干燥箱,再也不用担心潮湿天气损坏证物了。”
林砚点点头,目光落在墙角的一个铁皮柜上,那里存放着他五年来整理的刑侦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现代现场勘查技巧、犯罪侧写方法,还有他结合80年代实际情况改良的办案流程。这些笔记,即将成为南州刑侦警员的培训教材。
“林队,李队他们来了!”门口传来年轻警员的喊声。
林砚迎了上去,只见李建国穿着笔挺的警服,身后跟着赵伟和刑侦大队的老老少少。五年时间,李建国的头发更白了些,但精神头依旧十足,看向林砚的眼神里,早已没了当年的质疑,只剩下欣慰与敬佩。
“好小子,真让你办成了!”李建国拍着林砚的肩膀,声音有些激动,“想当年你刚来的时候,拿着个放大镜在现场蹲半天,我还说你瞎折腾,现在看来,是我老糊涂了!”
“李队,没有您的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林砚真诚地说。当年若不是李建国顶住压力,允许他用“新方法”办案,他恐怕早就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被边缘化了。
赵伟走上前,脸上带着几分愧疚:“林队,以前是我不懂事,总跟你较劲,你别往心里去。以后你指哪,我打哪!”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林砚的能力,也从林砚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早已心服口服。
林砚笑了笑:“都是一家人,不说这些。走,我带大家参观一下实验室,教大家怎么用这些新家伙。”
众人跟着林砚走进实验室,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当林砚演示如何用粉末提取指纹,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微量纤维时,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太神了!这么模糊的指纹,居然能显出来!”
“以后破案,再也不用只靠腿跑、嘴问了!”
“有了这个实验室,咱们南州刑侦肯定能在全省出名!”
听着队员们的赞叹,林砚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的建成,更是南州刑侦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的开始。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陆续离开,实验室里只剩下林砚和苏晓。苏晓走到林砚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林砚,恭喜你,你的梦想实现了。”
林砚反手握住苏晓的手,目光温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是我们所有人的。对了,晓晓,有件事我想跟你说。”
“什么事?”苏晓抬头看着他。
林砚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打开后,里面装着一叠泛黄的档案。最上面的一张,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着警服,笑容刚毅,眉眼间与林砚有几分相似。
“这是我父亲的档案。”林砚的声音低沉下来,“五年前我刚穿越过来,就知道他是在这里牺牲的,案子一直没破。现在实验室建成了,我想重启这个案子。”
苏晓看着照片上的男人,又看了看林砚眼中的坚定,点了点头:“我支持你。需要我做什么?”
“我父亲当年负责的是‘仓库纵火案’,1980年,城南的粮油仓库突然起火,烧毁了大量粮食,我父亲在救火时被倒塌的横梁砸中,不幸牺牲。当时定性为意外失火,但我总觉得不对劲。”林砚拿出一份现场勘查记录,“你看,这是当年的记录,上面说现场没有发现人为纵火的痕迹,但我父亲的日记里写着,他怀疑是有人故意纵火,因为仓库的安保措施很严,不可能轻易失火。”
苏晓接过记录,仔细看了起来:“当年的勘查技术有限,很多微量物证可能没被发现。我们可以重新检查现场残留物,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嗯。”林砚点点头,“我已经联系了仓库的管理员,他还住在南州,明天我们去拜访他,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第二天一早,林砚和苏晓来到了城南的一个老旧小区。敲开一扇木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出来,他看到林砚身上的警服,愣了一下。
“您是张大爷吧?我是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林砚,这是我的同事苏晓。”林砚拿出证件,“我们想来向您了解一下1980年粮油仓库纵火案的情况。”
张大爷叹了口气,侧身让他们进来:“都过去十年了,你们怎么又想起这个案子了?”
“我父亲林建军,当年就是在救火时牺牲的。”林砚开门见山。
张大爷听到“林建军”这个名字,眼圈瞬间红了:“小林警官啊,你是建军的儿子?真是没想到,都长这么大了。当年若不是他,仓库的火势还不知道要蔓延到什么时候,他是个英雄啊!”
“张大爷,您能跟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吗?”苏晓轻声问道。
张大爷坐在椅子上,陷入了回忆:“那天晚上,我值夜班,大概十一点多,我听到仓库里有动静,跑过去一看,里面已经浓烟滚滚了。我赶紧报警,林警官他们很快就来了。他二话不说就冲进仓库救火,结果……”
张大爷哽咽着说不下去,林砚递给他一张纸巾,等他平复情绪后,继续问道:“张大爷,您在听到动静之前,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的人?”
“可疑的人?”张大爷皱起眉头,仔细回忆着,“好像……有一个人。那天晚上我去厕所,看到一个黑影从仓库的后墙翻了进去,当时我以为是小偷,想喊人,结果黑影很快就消失了。我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来,可能就是那个人放的火。”
“您能描述一下那个黑影的样子吗?”林砚连忙问道。
“天黑,看不太清楚,大概一米七左右,中等身材,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张大爷努力回忆着,“对了,他走路有点跛,左腿好像不太方便。”
林砚和苏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张大爷,谢谢您。”林砚站起身,“以后如果您想起其他事情,随时联系我们。”
离开张大爷家,苏晓说道:“有了这个线索,我们就能缩小排查范围了。1980年,住在仓库附近,走路跛脚的男性,应该不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