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技术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昏黄的光线下,那台刚从省机械厂调拨来的“JY-1型指纹比对仪”像块笨重的铁疙瘩,摆在褪色的深棕色木桌上。林砚伸手按了按仪器侧面的散热孔,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这台靠机械传动比对的设备,已经连续运转了三个通宵。
“小林,要不先歇会儿?你眼睛都红得快出血了。”技术科的老张揉着发酸的肩膀,把手里的搪瓷缸推过去,缸底还沉着半块没化的冰糖。桌上摊着厚厚一摞指纹拓片,每一张都标注着“红衣女尸案”的编号:豫A-01(郑州遇害者)、皖b-03(芜湖遇害者)、苏d-02(常州遇害者),三张拓片边缘都被林砚的指尖磨出了毛边。
林砚摇摇头,拿起放大镜凑近最上面的拓片——这是从常州遇害者指甲缝里提取的半枚残缺指纹,纹路里还嵌着一点灰褐色的杂质。“再试最后一次,老张。”他声音有些沙哑,伸手调整仪器上的灰度调节旋钮,“上次可能是样本预处理没做好,那点杂质说不定影响了比对精度。”
苏晓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两页叠得整齐的纸,额角还沾着点雪花——外面是1986年的深冬,省厅大院里的梧桐树早就落光了叶子。“林砚,这是省厅法医组补充的尸检报告。”她把纸递过来,指尖不经意碰到林砚的手背,才发现他的手凉得像冰,“常州那个受害者,衣物纤维里检测出了微量柴油成分,还有一小块疑似轮胎橡胶的碎屑。”
“柴油?橡胶?”林砚猛地抬头,眼睛瞬间亮了。之前他们根据作案地点(都在国道旁的废弃屋或玉米地)、作案时间(多在雨夜),侧写凶手可能是“长期跑长途、熟悉跨省国道线路”的人,柴油味和轮胎碎屑,刚好和“货车司机”的职业特征对上了。
老张已经重新把指纹样本放进仪器的载物台,按下了启动键。齿轮转动的“咔嗒”声在安静的技术室里格外清晰,仪器顶端的指示灯先是红色,接着开始闪烁黄色——这是比对中最关键的阶段,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林砚盯着仪器上的刻度盘,指针一点点向“匹配度80%”的红线靠近,可就在快要重合时,指示灯突然“啪”地灭了,齿轮也停了下来。
“该死!又卡壳了!”老张狠狠拍了下仪器侧面,声音里满是焦躁。这台JY-1型是省内仅有的两台指纹仪之一,之前调试时就常出故障,现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谁都忍不住心慌——豫皖苏三省已经有四名女性遇害,要是再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遭殃。
林砚却没慌,他起身蹲到仪器后面,打开底部的检修盖。里面的线路板上积了层薄灰,几根电线的接头处有点氧化发黑。“是接触不良。”他从口袋里摸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刑警标配的多功能工具刀),小心翼翼地刮掉接头上的黑锈,又从桌上撕了点砂纸,轻轻打磨了一下接线柱。“老张,再试试。”
这次启动后,仪器的运转明显平稳了许多。指示灯缓慢地从黄色转成橙色,刻度盘上的指针也稳步向红线推进。当指针终于越过“80%”,稳稳停在“89%”时,仪器发出一声清脆的“叮”,旁边的打印机缓缓吐出一张纸条,上面印着匹配信息:“指纹编号:苏d-02-残1,匹配档案编号:-王铁柱,案由:货运纠纷寻衅滋事,户籍地:皖北涡阳县。”
“王铁柱?”老张抓起桌上的档案夹,飞快地翻找起来。1984年的档案是手写的,纸页已经泛黄,上面记录着:王铁柱,男,32岁,皖北涡阳县人,长期驾驶解放牌货运卡车跑豫皖苏线路,1984年7月因在常州货运站与货主争执,持刀划伤对方,被治安拘留15天,指纹存档于省厅数据库。
林砚立刻凑过去看档案里的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留着寸头,颧骨很高,右眼下方有一道细长的疤痕,嘴角向下撇着,透着股凶气。“查他的货运台账!”他抓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机,手指在拨号盘上飞快转动,“我要1985年10月到12月,王铁柱在豫A、皖b、苏d三地的货运记录!”
电话那头是省交通厅的货运管理科,工作人员查了十分钟才回电:“林警官,王铁柱那辆解放卡车,车牌号是皖K-02351,去年10月15号去过郑州,拉的是五金件;11月8号到过芜湖,送的是化肥;12月3号在常州卸过布匹——这三个时间点,刚好和你们报的三起案子时间对得上!”
“对得上!”老张激动地拍了下桌子,搪瓷缸里的水都溅了出来,“郑州案子是10月16号发现的,芜湖是11月9号,常州是12月4号,他每次都是前一天到当地,转天就出案子,这绝对不是巧合!”
苏晓也凑过来看档案,指着“家庭情况”那栏说:“他老婆三年前跟人跑了,家里就一个老母亲,住在涡阳县农村,这符合‘独居、社交关系简单’的侧写,而且他有暴力前科,情绪控制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