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率先出列,他深知皇帝心思,也明白赏罚之道的重要性:“陛下,北伐将士浴血奋战,功在千秋,自当厚赏。然,赏不可滥,爵不可轻授。臣以为,当以金银钱帛、荣誉职衔厚赏士卒及中下层军官,使其归乡足以光耀门楣,安享富贵。至于韩世忠、刘法、张叔夜、刘光世等大将,以及种帅,其功虽着,然官职已高,爵位已显,此时若再骤升显职,恐非善策。”
权知户部尚书事张克公立刻附和:“李相所言极是。此次北伐,耗资巨万,然新复盐政、钱引改革初见成效,国库尚能支撑。臣建议,即刻拨付内帑与国库银钱,足额发放此次北伐之赏功银,分毫不欠,以示陛下天恩,朝廷信誉!”他深知,实实在在的金钱,有时比虚职更能凝聚军心。
赵佶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上次收复部分州府,因种种考虑封赏有所保留,此次必须让将士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准!赏功银按最高标准,由枢密院、户部、皇城司联合核发,务必在三个月内,发放至每一位有功将士手中,不得克扣、拖延!”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高级将领,种师中已封燕国公,爵位已至极品,加食邑三千户,赐丹书铁券,其子种浩亦可酌情擢升。韩世忠加食邑二千户,授‘忠勇伯’世袭罔替,仍总领燕云军事防务。刘法、张叔夜各加食邑一千五百户,授‘云麾将军’号。刘光世……复其侍卫步军司副都指挥使之职,加‘振威将军’号,赐金带,其部独领一军之编亦予保留。”
这份封赏,重在荣誉和实惠的食邑,以及象征性的将军号,官职并未大幅提升,既酬其功,又为未来可能更大的战事留出了晋升空间,众臣皆以为然。
接着,赵佶将话题转向新复之地的治理:“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近二百年,百姓困苦,亟需休养生息。朕意,凡新复州县,一律免除三年赋税、徭役!”
陈过庭出列补充:“陛下圣明。吏部已遴选出数百名精通实务、熟知北地情形的干练官员,随时可赴任。首要之务,便是推行新政,设立蒙学堂,宣讲圣朝德政,使民心归附。”
“不仅如此,”赵佶眼中闪烁着开拓的光芒,“燕云历经战乱,地广人稀。传朕旨意:号召中原百姓,愿往燕云十六州垦荒定居者,由官府发放盘缠、路费,并同样免除其三年赋税!所需田亩,由当地官府按丁口划拨!工部亦需尽快规划,将香露、篾器、乃至未来之水泥、纺织等部分工坊,迁至幽州、云州等地,以工代赈,繁荣地方!”
这道移民实边的诏令,意在从根本上巩固对燕云的统治,将这片土地重新牢牢绑定在帝国的躯干之上。
“陛下思虑周详,臣等即刻拟旨,通传天下!”李纲等人躬身领命。
很快,正式的诏书便从宫中发出,伴随着云州大捷、燕云光复的惊天喜讯,迅速传遍汴京,并向着大宋的每一个角落扩散。
汴京城陷入了狂欢的海洋。酒肆食肆人满为患,说书先生们口沫横飞地演绎着云州城下的惨烈厮杀,韩世忠血战、刘光世爆破、种师中定策的事迹被编成各种版本,广为流传。鞭炮声终日不绝,仿佛要将积累百年的郁气一朝宣泄干净。
而在狂欢之下,一套精密而高效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户部的银钱、吏部的官员任命、工部的建设规划、兵部的安置方案……在皇城司的严密监督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赏功的银钱开始装箱,准备运往前线和分发至各路驻军;新任的州县官员们怀揣着激动与抱负,辞别亲友,踏上北上的征程;无数在中原土地匮乏或生计艰难的百姓,在官府的告示前驻足,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开始认真考虑举家北迁的可能性。
烽烟已然散尽,燕云终告重光。但所有人都明白,对于这个大宋,对于这位锐意进取的官家,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