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宋骑天下 > 第152章 微服私访看冷暖人间

第152章 微服私访看冷暖人间(1 / 2)

腊月二十八,夜幕初垂,汴京城中已是万家灯火。宫中虽也张灯结彩,备好了丰盛的节庆,但听着宫墙外隐隐传来的、远比宫内更密集更鲜活的爆竹声和孩童嬉笑声,赵佶心中那份属于穿越者的、对“年味儿”的复杂情愫又被勾了起来。前世总觉得年味淡了,如今身处这千年前的繁华顶点,那份潜藏的向往促使他做出了决定。

“梁伴伴。”

“老奴在。”一直侍立在旁的梁师成连忙躬身。

“更衣,朕要出宫走走。”赵佶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

梁师成心中一惊,但深知这位主子的性子,不敢多劝,只得应道:“是,老奴这就去安排护卫。”

片刻之后,赵佶换上了一身寻常富家公子穿的锦缎棉袍,披着厚实的毛皮斗篷,在梁师成及数名扮作随从的精干皇城司护卫簇拥下,悄无声息地从侧门出了皇城。

一踏入汴京的街道,凛冽的寒风顿时扑面而来,让久居深宫的赵佶忍不住打了个寒噤。然而,更冲击他感官的,是眼前这幅活色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年节版!

御街两侧,商铺鳞次栉比,无不悬挂着彩灯桃符,售卖年货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行人摩肩接踵,人人脸上都带着节前的喜气。有提着刚买的活鸡活鱼匆匆往家赶的妇人,有牵着孩子、孩子手中拿着新得的糖人或风车哈哈大笑的父亲,有呼朋引伴准备去瓦舍寻欢作乐的年轻士子,也有缩在街角、就着微弱灯火叫卖剩余炊饼的老叟……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赵佶饶有兴致地边走边看,还在一个卖“磨喝乐”(泥塑玩偶)和“笑靥儿”(面具)的摊子前停下,精心挑选了几个造型憨态可掬的泥娃娃和几个孙悟空、猪八戒的面具,准备带回去给宫里的孩子们。梁师成连忙示意护卫付钱。

“老丈,今年生意如何?日子可还过得去?”赵佶随口问那摊主。

那老摊主见赵佶气度不凡,连忙笑道:“托官家的福!今年可是大不同咯!北边打了大胜仗,听说朝廷有钱了,俺这小本生意也跟着好了不少!至少,苛捐杂税少了,衙门口的胥吏也不敢随意勒索了!都说咱们陛下是圣君临朝哩!”

赵佶微微一笑,心中略有欣慰。但当他目光从摊主那满是冻疮的手,移向街上熙攘的人群时,眉头却微微蹙起。他注意到,尽管是年节,许多人身上穿的冬衣依旧显得单薄,多是絮了麻或旧丝绵的袄子,看起来并不十分保暖,不少孩童更是冻得鼻尖通红,依偎在父母身边瑟瑟发抖。一些贫苦之人,甚至只是将几件破旧的单衣层层叠叠地套在身上,在寒风中显得尤为可怜。

一股愧疚感悄然涌上心头。自己穿越以来,一直殚精竭虑于强军、富国,害怕“靖康之耻”的到来,目光始终聚焦于朝堂、战场和国库的数字,却似乎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百姓的“衣”和“食”。他们认可自己这个皇帝,是因为战争胜利带来了荣誉感,是因为新政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他们最基本的御寒问题,自己却未曾真正放在心上。

他忽然想起,宋朝似乎是有棉花的,只是此时好像不叫这个名字。

“梁伴伴。”他低声唤道。

“老奴在。”

“朕记得,似有一种名为‘木棉’之物,其絮洁白柔软,可填充衣被,极是保暖。如今我朝可有此物?”

梁师成略一思索,回道:“大家圣明,确有此物。多生于岭南、闽广之地,被称作‘吉贝’或‘木棉’。然其种植不广,采摘、去籽、弹絮皆颇费工时,故价值不菲,多作为贡品或富室之用,寻常百姓……多用麻絮、苇花,乃至纸裘御寒。”

赵佶闻言,心中一动。棉花!这绝对是解决百姓冬季御寒问题的关键!此事,年后必须提上日程。

走着走着,一行人来到了名闻天下的樊楼。但见楼内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酒香混着菜香飘出,好不热闹。赵佶一时兴起,便抬步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