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六年,十一月初八。宜出行。
幽州的雪,下下停停,将整片燕云大地覆盖在一片纯净的银白之下。持续了数月之久的战争机器终于缓缓停止了轰鸣,取而代之的,是日渐浓厚的年关气息与即将凯旋的喜庆。
这一日,天色未明,幽州南门外已是人山人海。留守的部分军队、自愿前来送行的幽州父老、以及无数听闻消息从周边州县赶来的百姓,挤满了道路两侧,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激动与不舍,呵出的白气连成一片。
辰时正,三声炮响,声震四野。幽州南门洞开!
首先出城的,是威严整齐的皇家仪仗。旌旗幡幢,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光芒,甲胄鲜明的殿前司禁军手持长戟,肃穆前行,开辟出宽阔的御道。
紧接着,是三军主力!以龙骧军重骑为前导,人马皆披玄甲,如同移动的钢铁丛林,马蹄踏在压实积雪的道路上,发出沉闷而富有韵律的轰鸣,象征着大宋无坚不摧的武力。其后,各军依序而行,振武、虎翼、鹰扬……将士们虽面容带着征尘与疲惫,但眼神明亮,腰杆挺直,高举着在战场上破损又修补过的军旗,一股百战余生、胜利归来的雄浑气势扑面而来,令人心折。
队伍中段,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押解着的辽国俘虏以及象征性的战利品。被俘的辽国贵族、将领垂头丧气,行走在胜利者的队伍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缴获的辽国皇室仪仗、部分精美器物以及那三千匹作为“赔偿”的雄骏战马,更是引得道路两旁阵阵惊叹,将胜利的实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
“看!那是陛下的銮驾!”
人群骚动起来。只见在种师中、韩世忠、刘法等一众大将及文武重臣的簇拥下,赵佶的九龙曲柄黄盖舆车缓缓驶出城门。他并未坐在封闭的车厢内,而是立于车辕之上,身披一件玄色绣金斗篷,头戴紫金冠,面容清癯却目光如炬,接受着万民的瞻仰。
“万岁!”
“陛下万岁!”
“大宋万胜!”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瞬间爆发,声浪几乎要掀翻天空!无数百姓跪伏在地,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凯旋的帝王,更是一个洗刷了百年国耻、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希望象征!
赵佶目光扫过道路两旁激动的人群,扫过那些自发提篮携筐、将仅有的熟鸡蛋、面饼塞到士兵手中的老人妇孺,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微微抬手,向他的子民们致意。
銮驾之后,是阵亡将士的灵位车队。覆盖着大宋旗帜的棺椁(部分为衣冠冢)由幸存的同袍亲自护送,沉默而庄严地前行。欢呼声在这一刻低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肃穆的敬意。许多人默默垂首,或低声啜泣。胜利的荣光,从未掩盖牺牲的沉重。
庞大的队伍迤逦南行,旌旗招展,绵延十数里。所过州县,无不是万人空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消息早已通过驿道快马传遍全国,整个大宋都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喜与自豪之中。
十一月二十九,汴京。
尽管已是严冬,但整个汴京城却比盛夏更为炽热。自皇帝班师的消息确定之日起,这座帝国的首都就陷入了持续不断的筹备与期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