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宋骑天下 > 第36章 辽使哀音

第36章 辽使哀音(1 / 2)

第三十六章:辽使哀音

辽国使团入京的场面,与月前金使来时截然不同。没有完颜宗翰那般倨傲逼人的气势,只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惶急与落魄。正使耶律余睹,辽宗室,曾任东路都统,一位年近五旬、面容憔悴的契丹贵族,身着略显陈旧的官服,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忧色。副使则是汉人官员张琳,同样神色凝重。

迎接的礼仪依旧周全,但大宋礼部官员的态度中,少了几分对等强国的尊重,多了几分审视与矜持。耶律余睹似乎也无力计较这些,他的目光掠过汴京繁华的街景时,流露出的不是贪婪,而是一种物是人非、江山难保的悲凉。

当夜,赵佶在文德殿偏殿,以非正式召见的方式,会见了耶律余睹与张琳。他没有穿龙袍,只是一身常服,气氛却比正式朝会更为凝重。

“外臣耶律余睹(张琳),参见大宋皇帝陛下!”两人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

“贵使远来辛苦,平身,看座。”赵佶语气平和,听不出喜怒。

耶律余睹并未就座,反而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与急切:“陛下!女真狼子,背信弃义,侵我疆土,戮我臣民!如今东京道尽丧,中京危在旦夕,上京亦发发可危!我主愿与大宋永结盟好,共抗强金!恳请陛下念在百年和好,澶渊之盟的情分上,速发天兵,救我大辽于危难之中!我主愿……愿以厚币相酬,割让部分边地,永奉大宋为兄!”

言辞恳切,近乎哀求。张琳在一旁补充,详细描述了金军如何悍勇,辽军如何节节败退,国内如何人心惶惶,将一副帝国末路的凄凉画卷展现在赵佶面前。

赵佶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座扶手。他知道耶律余睹所言非虚,甚至情况可能更糟。“幽燕”小队用生命换回的情报,早已预示了这一切。然而,他脸上却适时地露出了惊讶、同情,以及一丝恰到好处的为难。

待耶律余睹陈述完毕,赵佶才缓缓开口,语气沉重:“贵国之事,朕近日亦有耳闻,深感痛心。金人崛起之速,兵锋之锐,确乎出人意料。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和平百年,朕岂愿见兄弟之邦遭此劫难?”

他话锋一转,面露难色:“然则……贵使也当知我大宋近况。国内新政方启,百端待举,吏治、财政、军备,皆在整顿之中,实非一日之功。骤然兴兵,非同小可。粮草、军械、兵员调动,皆需时日筹措。且……且金人兵势正盛,其意不明,若我朝贸然介入,恐引火烧身,致使战火南延,生灵涂炭啊……”

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大倒苦水,强调自身的困难和对金国兵锋的“忌惮”,将一个内部不稳、不欲多事的守成之主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耶律余睹一听,更加焦急:“陛下!金人野心,岂止于我大辽?其一旦吞并辽国,下一个目标,必是富庶的南朝啊!唇亡齿寒,此乃千古至理!望陛下明察!”

“唇亡齿寒……朕岂能不知?”赵佶叹息一声,显得忧心忡忡,“只是……兹事体大,关乎国运,朕需与朝中重臣细细商议,权衡利弊。再者,出兵援助,涉及具体方略、钱粮耗费、边界划分等诸般事宜,非一两日可定。贵使一路劳顿,不若先在驿馆好生歇息几日,容朕与臣工们议出一个章程,再行回复,如何?”

他采取了“拖”字诀。一方面,需要时间让朝堂统一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要借此机会,从辽国身上榨取更多的好处,无论是实际的利益,还是战略上的缓冲。

耶律余睹虽心急如焚,但见赵佶态度似乎并非完全拒绝,只是需要时间商议,也不敢过于逼迫,以免适得其反,只得强压焦虑,躬身道:“如此……外臣便在驿馆,静候陛下佳音!只求陛下速断,救我大辽万千子民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