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女知青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学会了窍门,一张张薄饼在她们手里翻飞,转眼就摞成小山。
胡伟是集体户户长兼知青组长,觉得自己得起带头作用。他硬是半个月练成了深井打水的本事,二十米的麻绳把手掌勒出血印子,却能稳稳提上两桶清水。他还跟仇二学会了怎么挺直腰板,脚步又快又稳地用软扁担挑水,让耷拉下的水桶碰不到脚后跟。
他学会了用松球、玉米棒引燃煤炉,学会了贴饼子蒸窝头,还能炒几个简单的菜。
不到一周,胡伟的厨艺就得到了苏文明的老婆,以及苏娥、苏春英的一致好评,说他蒸的窝头暄腾好吃,样子也过得去。
知青们都知道这是善意的鼓励。他蒸的窝头虽比不上苏春英的蓬松,倒也落了个“铁馒头”的趣称。
王婷作为女知青队长,自然不甘落后。她摊煎饼时别出心裁,抹上红彤彤的熟透的柿子,把煎饼变成香甜酥脆的美食;在河边洗衣服,棒槌声能跟村里的妇女对上点儿;缝补的针脚细密整齐,连大娘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转眼间分配令下来了,知青们分散到五个生产小队,每小队分三四人。常亮、聂柱、高卫东都不太情愿干农活,在胡伟和王婷提议下,三人抓阄。结果高卫东被安排去重启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和老知青李在然一起教课。
学生上学免费,教书也是义务。村书记刘文农觉得能教娃娃们认字就是大功一件,所以照样给高卫东记工分。
当时定的规矩是:高卫东和其他知青一样,一天记七分工,劳动一天额外补助一斤小麦。
不用下地,照样有口粮。高卫东就这样成了杨柳大队里第一个脱离田间劳动的插队知青。
平时农闲还好,可一到农忙时节,知青点里就有点“炸锅”了。
最不服气的就是没当上老师的常亮和聂柱。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大家心里那点不服气都给勾了出来。
常亮看着刚记完工分的手册,没好气地嘟囔:“他高卫东是镶了金边不成?咱们在地里累死累活才七分工,他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凭啥也记满分?”
聂柱蹲在灶台边,手里的搪瓷碗“咣当”一声磕在锅沿上:“就是!赶明儿咱们得找刘书记唠唠——要不赶明儿播种,让他高老师扛着黑板下地试试!”
“行啊,这主意好!那明天你去说?”常亮立刻接了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