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回答,将劣势转化为差异化发展的思路,赢得了几位专家的微微颔首。
“至于第二个问题,关于债务风险防控。”秦宇轩话锋一转,语气更加沉稳,“我们深刻理解并坚决拥护中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部署。我们试验区的建设,绝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投资,更不是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的形象工程。”
他拿起手边的申报材料,指向其中的资金规划部分:“请各位专家注意,我们规划的配套资金,超过百分之七十将用于‘软性’投入:包括对企业研发和后补助、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进、对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的悬赏,以及支持数据开放共享和标准制定的平台建设。这些投入,形成的是人才资本、技术储备和制度环境,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建设,而不是沉淀为钢筋水泥的固定资产。”
“对于必要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秦宇轩补充道,“我们将严格遵循市场化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采用ppp等模式,政府资金只起引导和杠杆作用。我们省的整体债务率处于安全可控区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确保不触碰红线的前提下,高效推进试验区建设。我们认为,中央规范招商引资的初衷,是引导高质量发展,而我们的试验区建设,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前沿实践,两者内在统一。”
秦宇轩的回答,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数据,既深刻理解了中央政策精神,又充分阐述了本省方案的独特价值和可行性。他语气平和,逻辑清晰,没有丝毫的辩解和抵触,只有坦诚的分析和坚定的信念。
特别是他提到“用场景牵引研发”、“软性投入”、“能力建设”等概念,精准地契合了评审专家们对试验区建设“重创新、轻资产、强应用、防风险”的深层期待。
提问的专家没有再追问,只是在本子上认真地记录着。
接下来的几个问题,秦宇轩或独立回答,或与其他成员配合补充,都处理得滴水不漏。他深厚的政策理论功底、对省情的透彻了解以及沉稳自信的气度,给评审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答辩结束时,评审组组长,一位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罕见地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对着秦宇轩微微点了点头。
走出答辩会议室,高省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用力拍了拍秦宇轩的肩膀:“宇轩,好样的!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
团队成员们也纷纷投来敬佩和感激的眼神。大家都知道,今天这场硬仗,秦宇轩力挽狂澜,居功至伟。
飞机载着初步的胜利和期盼,返回省城。但秦宇轩明白,答辩只是闯过了一关,最终的结果尚需时日。而省内的政治暗流,也绝不会因为他在北京的出色表现而停歇。
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他行李箱里那叠沉甸甸的民意,是他最大的底气,也提醒着他,无论前路如何艰险,都不能辜负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