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52章 酒要台子,要今年的!!!

第152章 酒要台子,要今年的!!!(1 / 2)

掌声如同雷鸣般响起。

一个身姿挺拔帅气俊朗的年轻人,走向主席台。

沈弘毅惊呼,“那就是何雨柱?!”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想象中的技术大拿,至少也该是四十岁上下,沉稳持重。

可台上那个年轻人,看起来不过二十多岁,眉宇间虽有风霜历练的痕迹,但那份面对大场面的从容和自信,绝不是这个年纪该有的!

周渭南也眯起了眼睛,没有说话,但微微前倾的身体,暴露了他内心的震动。

台上,何雨柱接过话筒,没有看讲稿,目光扫过全场。

“各位领导,各位工友同志。关于营养粉,我不想过多重复它的数据和工艺。我只想说三点……”

“第一,它的成功,属于我们轧钢厂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每一位参与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它的意义,不在于技术有多高深,而在于它证明了,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能把看似无用的废料,变成解决人民实际困难的宝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活态循环的路子走通了!这不仅适用于营养粉,我相信,它在更广阔的领域,同样大有可为!”

没有空洞的口号,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尤其是当他提到活态循环时,周渭南和沈弘毅的心脏都是猛地一跳!

“老天爷……他……他在这么多人面前,公开宣讲他的活态循环法?”

沈弘毅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冲击。

在他们研究所,一种新理论、新方法,往往要经过反复论证、层层审批,才可能在小范围内谨慎尝试。

可这个何雨柱,竟然已经在如此大规模的正式场合,将其作为成功经验来宣扬了!这是何等的自信和底气!

接下来,他们更是看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

厂党官员亲自为何雨柱佩戴大红花,颁发特等功奖状和一个厚厚的、显然是装着奖金的信封!

李副厂长亲自宣读任命:破格提拔何雨柱为技术科科长(正科级)!

杨厂长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全场:“何雨柱同志,你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你的活态循环法,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创新!”

表彰环节一项比一项重磅,台下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记者们的相机闪光灯对着何雨柱咔嚓作响,记录下这光荣的时刻。

周渭南和沈弘毅站在侧门的阴影里,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他们看着台上那个被荣誉和光芒笼罩的年轻身影,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掌声和赞扬,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老周……”沈弘毅的转过头,看向周渭南,发现所长的脸上,之前的焦躁和疲惫早已被一种极其复杂的神色取代——有震惊,有恍然,有庆幸,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灼热。

“看到了吗,弘毅?”周渭南缓缓开口,“这不是普通的工程师……这是一条……真龙啊!我们这趟,来对了!”

“走!不等散会了!我们现在就去他办公室门口等着!今天,无论如何,必须见到何雨柱!必须把他请到我们海上所去!”

他们现在只剩下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请动何雨柱!

……

经过一系列的流程,表彰会后,何雨柱回到办公室,刚推开门,脚步一顿。

他略显意外地看到两位中年人,正恭谨地站在他的办公桌前,显然已等候多时。

还未开口,为首的中年人立刻迎上前来,主动伸出双手,

“何雨柱同志!恭喜!恭喜啊!”

“我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周渭南,冒昧打扰了!这位是我们所的总工程师,沈弘毅同志。”

何雨柱连忙放下手中的奖状、任命书等,伸手与周渭南相握:“周所长您好!沈总工您好!快请坐,请坐!我这刚开完会,地方小,有点乱,怠慢了。”

他一边招呼,一边麻利地收拾了一下桌面上散落的图纸和报告,腾出位置。

沈弘毅有些激动:“何科长,恭喜您!刚才在礼堂侧门听了您的报告,深受启发!

活态循环的理念,振聋发聩!我们是不请自来,实在是事出紧急,唐突之处,还请何科长海涵。”

“沈总工太客气了,振聋发聩不敢当,就是琢磨着怎么把事儿干好、干巧。”

何雨柱摆摆手,一边给两人倒上热水。

“宋老那边打过招呼了?二位从海上大老远过来,辛苦了。”

周渭南接过搪瓷缸,目光扫过缸上醒目的红字,心中对何雨柱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是的,何科长。我们先去部里拜见了宋老,情况紧急,宋老指示我们直接来找您。宋老对我们说,要解决问题,找何雨柱同志,他现在是深谙此道的人。

他还特意给我们看了您那份《微生物系统作战方略纲要》,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沈弘毅在一旁用力点头,补充道:“何科长,不瞒您说,我们遇到的难题,常规手段已经用尽,毫无头绪。看了您的方略纲要,特别是其中定向溯源、梯度驯化、战场验货的精髓,

再联想到您刚才在大会上提到的活态循环路子走通、适用广阔领域……我们觉得,或许只有您这套作战思路,才能帮我们找到那条破局的活路!”

简单介绍后,周渭南迫不及待地再次详细陈述了糖丸生产线病毒效价剧烈波动的困境。

何雨柱静静地听着,等到周渭南说完,他沉吟了片刻,脸上露出一丝带着歉意的苦笑:

“周所长,沈工,不瞒二位,你们这个问题……听起来就非常棘手。糖丸这东西,太娇贵,太复杂。

大规模培养过程中的变量成千上万,任何一个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起效价的崩塌。

说实话,我这点在工业发酵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未必能帮上忙,怕是要让二位白跑一趟,实在不好意思。”

完了。

一个念头在他们脑海里炸开。

是我们期望太高了……太天真了……

他毕竟太年轻了!那些听起来神乎其神的活态循环,那些让他们惊为天人的超前理念,或许……或许真的只是纸上谈兵?

当遇到糖丸生产线这样国家级、涉及生命体极端复杂性的硬骨头时,就显露出经验的匮乏和底气的不足?

还是我们……太相信那些宣传和光环了?被那场盛大的表彰会、被宋老的推崇、被那份纲要的震撼冲昏了头脑,以为找到了无所不能的神仙,却忘了隔行如隔山的古训?

周渭南缓缓闭上眼睛,沈弘毅则失魂落魄地低下头,此前的努力似乎都成了徒劳的笑话。

何雨柱看两人的脸色,知道自己的谦虚差点把客人送走,连忙话锋一转:

“不过,既然二位远道而来,宋老也开了口,我就根据我搞活态循环的一点粗浅理解,抛砖引玉,说几个可能的方向,供你们参考,不一定对。”

何雨柱这番先抑后扬的话术,并非完全谦虚,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非常清楚1964年的技术条件下,没有在线传感器、没有精准的反馈执行机构,要实现他脑海中的理想过程控制近乎天方夜谭。

他只能提供思路,而无法保证结果。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发酵罐。

“先说最关键的溶解氧控制。你们现在通气搅拌是固定参数吧?”

沈弘毅连忙点头:“对,苏联工艺手册定死的转速和风量。”

何雨柱在罐体不同高度画了几个波浪线,“问题可能就在这儿。病毒复制分潜伏期、对数期、稳定期,每个时期细胞代谢强度天差地别。

就像人,睡觉时呼吸平稳,跑步时气喘吁吁。你们用跑步时的供氧标准去要求睡觉的细胞——”

他突然停顿,看了眼两位专家:“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强迫睡觉的人跟着跑步节奏喘气,要么被吵得睡不着,要么直接累瘫。”

“强制呼吸?!”沈弘毅脱口而出,这个粗俗却精准的比喻让他浑身一震。

他转向周渭南:“所长!我们确实发现稳定期细胞容易提前衰亡!”

周渭南急忙追问:“那依何工看,该怎么调整?”

“动态调控。”何雨柱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字,“但难点在于——”他双手一摊,“我们现在没有合适的的检测手段,怎么实时知道罐子里缺不缺氧?”

沈弘毅激动地插话:“我们可以定时取样用化学法测!”

“来不及。”何雨柱摇头,“等你测出结果,细胞可能已经缺氧半小时了。我倒有个土法子——”

他看向沈工,“你们能不能监测尾气二氧化碳浓度?虽然还是滞后指标,但比化学法快,至少能看出代谢趋势。”

这是典型的何氏智慧——在缺乏传感器的年代,用间接指标逼近过程控制。直到80年代,尾气分析才成为生物反应器标准配置。

沈弘毅飞快记录着:“仪器要改装,数据关联性要验证……但可行!绝对可行!”

何雨柱点点头,又抛出第二个思路:“再说营养策略。你们现在是一次性投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