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距最终期限:7天。(1 / 2)

何雨柱看着墙上的路径图,那感觉就像刚把几样难处理的硬菜备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猛火快炒的复合逆境验证要来了。

他心里清楚,真正的硬骨头在后面:

设备是最大隐患,恒温恒湿箱的土法子替代方案,能撑多久?参数稍一波动,数据全乱。

另外,复合验证一启动,海量数据涌来,赵科长那边的人手和技术,能及时理清头绪吗?别淹死在数据里。

时间时间还是时间,八周期限像把刀悬在头上,前面的单点突破已耗去不少时间,后面更复杂的验证,时间只会更紧。

还有要命的资源,宋老协调的资源,万一哪个环节卡住,整个流程就得停摆。

最后还是人啊,人已到极限,宋老的身体是警报,整个团队都在超负荷运转,疲惫和失误是埋在脚下的雷。

“不能再零敲碎打了。”何雨柱想到,必须尽快理顺复合验证的流程,找到一套更高效、更能抗干扰的筛选方法。

得像安排宴席菜单一样,分清主次,优化顺序,找到能协同作战的菌株组合,而不是去赌一个虚无缥缈的全能战士。

宋老紧锁的眉头,就是整个项目复杂性和紧迫性的缩影。

何雨柱知道,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冰冷的困境分析中抽离出来。

扫过整个办公室,心一沉。

研究员小王对着一叠数据纸发呆,眼神发直,手里无意识地搓着窝头屑。赵科长满脸油光,眼袋深重,正灌着不知第几缸浓茶。其他人也差不多,不是强撑着看仪器,就是趴在桌上喘气。空气闷得让人发慌。

连宋老也陷在椅子里,眉头拧成疙瘩,手指用力按着太阳穴,眼神里是藏不住的疲惫。

这副景象,让何雨柱脑子里猛地蹦出个微生物学的词儿——菌群活性快掉到临界点了!

他太清楚了。实验室里,菌种要是没了活性,再好的设备和环境都白搭。

现在,这屋里的人也一样。高压、疲惫、焦虑,像复合逆境一样,正把大家的精气神一点点榨干。

“硬件坏了能修,人要是垮了,就真完了!”何雨柱心里一紧。

这状态别说攻关,连正常记录数据都悬。

必须立刻抢救活性!

念头一起,他几乎是本能地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补充能量。

眼下,没什么比一顿实实在在的热乎饭更能快速激活这群濒临休眠的国之重器了。

他深吸一口气,快步走到宋老身边,低声说:

“宋老,我看同志们这细胞活性快撑不住了。得赶紧补充点高能营养基。批我个小厨房权限?我用最快速度,拿现有东西搞定!”

宋老疲惫地点了点头。

何雨柱眼神一亮,转身就朝后勤区快步走去。

到了后厨扫了一眼里面的存货,心里立刻有了盘算。

时间紧,必须用最快速度把大家的精气神提起来。几罐午餐肉、一小块特供腊肉、蔫土豆、脱水豆角,还有干辣椒和花椒——这点东西,得做出两样能救场的菜。

他决定做一锅战地乱炖,再单炒一盘刀口辣椒腊肉。

做乱炖是为了实在。

午餐肉煎出油,腊肉煸出香,土豆和豆角吸饱了味儿,最后勾个薄芡把汤汁都挂在食材上。

这菜管饱,油水足,能快速补充体力,像给快没电的电池狠狠充上一道。

单炒刀口辣椒腊肉是为了提神。

他把干辣椒和花椒用热油猛地一激,那呛辣糊香的霸道气味,能像一记耳光把人打醒。

这菜不图吃多少,要的就是那股直冲天灵盖的刺激劲儿,把困顿和疲惫瞬间冲散。

他手下飞快,脑子里想的全是效率:

腊肉用热水反复烫洗,去咸去烟熏味——像给菌株做梯度适应。

午餐肉切片小火慢煎,逼出油香——像高温加压激发风味物质。

最后那勺勾魂芡顺着锅边淋下,刺啦一声——如同环境骤变,给所有食材裹上美味包衣。

两样菜刚出锅,那复合的香气就蛮横地冲进了办公室。

正发呆的小王猛地抬头,鼻子狂嗅。赵科长肚子不争气地“咕噜”震天响。连闭目养神的宋老都喉结滚动,睁开了眼。

何雨柱端着那盆油亮红艳、刺啦作响的“战地回锅乱炖”往桌上一放,那霸道的香气像颗精神炸弹,瞬间冲散了办公室里的沉闷。

“条件有限,将就吃!这乱炖管饱,这辣子提神!”

效果立竿见影,场面瞬间失控:

各人起初还有几分矜持,几口下肚,那点斯文立刻喂了狗。

宋老下筷子的速度明显加快,额角冒汗,脸上的菜色肉眼可见地褪去,眼神都亮了几分。

赵科长直接一大勺菜扣在饭上,搅拌得风生水起,辣得嘶哈抽气,却含糊地嚷:“香!够劲儿!脑子……好像真转得快了!”

研究员们更是风卷残云,专挑焦香的午餐肉和吸饱肉汁的豆角土豆,吃得满嘴油光,连连感叹:“神了!何工你这是给食材也做了功能强化啊!”

沉闷的办公室活了。

咀嚼声,满足的叹息,被辣到的抽气,还有几句关于“油渣真香”的简短笑谈,取代了之前的死寂。

最后盆底刮得锃亮,连油汁都没剩下。

众人脸上的灰败褪去,眼神重新聚焦,有了光。疲惫还在,但那股濒临崩溃的低压,被这顿实在的饭菜硬生生顶了回去。

何雨柱利索地收拾着碗筷,心里那点厨子的得意劲儿冒了头。

他瞄了眼墙上的路径图,嘴角一勾:

“行,复合逆境暂时稳住了,菌群活性算是拉回来点。”

旁边一个吃得心满意足的研究员,盯着光亮的盘子底,大叫一声:

“嘿!我好像知道怎么优化那个数据交叉验证流程了!”他兴奋地比划,

“就跟何工这拌饭似的!得让所有数据点都均匀挂芡,互相沾着味儿!”

众人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轻松的大笑。

锅灶凉了,但人心里的火,又被这顿战地乱炖给重新点旺了。

……

忙活了小半个月,各小组的数据像雪花片似的汇总过来了。

好消息是,单打独斗厉害的菌株,筛出来十好几种!耐高温的、扛辐射的、不怕酸的、忍得了盐碱的,都有。

可大伙儿脸上的笑还没挂稳呢,心就沉下去了。

为啥?下一步要玩真的了——把这些菌扔进西南基地那个地狱厨房里试试。

那可不是一种苦,是高温、辐射、酸、盐碱……全摞一块儿招呼!想想这组合有多少种?工作量能把人吓趴下!关键该从哪儿下手?先试哪几种组合?谁心里都没谱。

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子迷茫劲儿,像没头苍蝇。

何雨柱没急着拍桌子分任务。

他把那堆数据纸,贴满了办公室的一面墙,像挂作战地图。

他抄起笔,站在墙前,在琢磨他那本心里正打草稿的《微生物研究干活儿指南》里的章法——研究不能乱拳打死老师傅,要讲效率,要避坑。

很快,他画好了两张纸,贴到了墙上。

第一张,是张菌株功能-耐受性矩阵图。谁怕啥,谁擅长啥,标得清清楚楚:

A菌,扛高温、防辐射是把好手,可一见酸就怂;

B菌,酸和盐碱都不怵,偏偏怕辐射。这图一挂,一目了然。

第二张更绝,是张逆境叠加路径分析图。压力怎么加,分几步走,清清楚楚画了条道儿。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那两张图吸引了过去。

何雨柱转过身,用笔敲了敲图纸,

“同志们,《干活儿指南》第一条是啥?别傻干,要巧干!”

何雨柱指着两张图,“瞧见没?咱要是图省事,把A菌和B菌一块儿扔进高温+辐射+酸那个大火坑里,结果咋样?

A顶不住酸,B扛不了辐射,俩都得玩儿完!这就是瞎组合的坑!”

他点了点那张路线图:“咱得按《指南》里找帮手、搭伙干那套来!先别贪多,从两两搭档开始试水!找找看,谁跟谁能互相补短板?比如,找俩能耐不重样、还能互相帮衬的搭档。”

“搭档找好了,再按这路线图,一步一步加压,像练兵!”何雨柱比划着,

“第一步,先让它们在高温+高湿或者中酸+中盐碱这种热身场里练稳当了。

第二步,等它们适应了,再慢慢把别的敌人,比如低浓度的酸啊、或者一点点的辐射啊,引进来,让它们习惯。

第三步,才是真刀真枪,扔进西南地狱去实战演习!”

“这么干,”何雨柱一拍图,“能用最少的实验次数,最快的速度,筛出能抱团取暖、一起扛住大灾大难的菌株联盟!

指望一个菌变成啥都行的孙大圣?不靠谱!咱要找的是能打配合的梁山好汉!这才是《干活儿指南》的精髓——花小力气,办大事儿!”

就在他讲解的时候,宋云澜宋老一直静静地站着,双手抱臂,目光紧紧跟随着何雨柱的笔尖,听着他每一句讲解。

起初,他脸上是惯常的严肃。随着何雨柱层层剖析,他环抱的手臂不知何时放了下来,身体微微前倾。

当听到菌株联盟、分步练兵这些新鲜又精准的概括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异,随即是越来越浓的激赏。

何雨柱话音落下。

办公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消化这全新的思路。

“哈……哈哈哈!”

突然,一阵爽朗洪亮的大笑打破了寂静!宋老大笑。

“好小子!了不得!你这脑子,早就不只是个技术尖兵了!你这是大帅的脑子!”

“你想的,何止是搞定眼前这点菌?你是在立规矩!定章法!”

宋老指着墙上的图,“你这套清单加路线图,就是实实在在、能照着干的作战地图!活生生的教材啊!”

“你让所有人开了眼!搞科研,不是蒙头往前冲!得抬头看路,心里有谱,懂得借力打力!”宋老越说越激动,

“菌株联盟的搞法,分步练兵的路子,路径优化的分析……这些想法,金子都不换!”

他盯着何雨柱:“雨柱,等这仗打完了,你必须!必须把你这些想法,还有今天这实战例子,好好理出来!

写明白!这可不是普通的报告,这是能传家的手艺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