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06章 琼脂……这事儿,看来还真得落在娄董事这条线上

第106章 琼脂……这事儿,看来还真得落在娄董事这条线上(2 / 2)

“营养粉后续的菌种扩大培养,数据记录一定要细,温度、湿度、时间,一点不能马虎。

按我昨天定的方案走,有问题记下来,我回来处理。”

“明白,何组长,数据这块我亲自盯。”

何雨柱在安排工作的同时,在其它地方却发生着和他有关的事情。

华北制药厂,青霉素车间。

车间主任周为民五十多岁,眉头紧锁,手里有一份刚出来的化验单。

“还是不行!效价只有标准的百分之六十五!再这样下去,这个月的任务量怎么完成?”

他对面站着老技术员孙立诚。

孙工扶了扶厚厚的眼镜:“周主任,数据不会骗人。我们用的这株产黄青霉D-12,从五八年引进到现在,实验室传代次数太多,退化是不可避免的。活力下降,产素能力自然就跟不上了。”

“我知道退化!可有什么办法?”周为民烦躁地耙了耙头发,“向上打报告申请进口新的原始菌种,批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外汇太紧张了!我们自己搞分离、搞诱变?”

他苦笑一声,“老孙,咱们那套紫外线照照、秋水仙素泡泡的土法子,成功率有多低你比我清楚!完全是碰运气,周期又长,根本解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孙立诚喃喃道:“要是……要是有一种更高效、更稳定的菌种复壮或者筛选技术就好了……至少,得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啊。”

他们深深叹息一声,瞬间消散在车间的嗡鸣声中。

另外一个地方。

红星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院子里,晒着各种土样和作物标本。

站长张广厚,正和刚从农学院毕业没多久的技术员刘芳蹲在一小片试验田边。

“小刘,你看,”张广厚抓起一把土,捻了捻,“咱们这固氮菌肥,在实验室瓶瓶罐罐里表现挺好,怎么一到这地里,就跟孙猴子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蔫儿了?”

刘芳此刻脸上也满是困惑:“张站长,我初步判断,是咱们的菌剂在土壤里竞争力太弱,无法有效定殖。

土著微生物群落太复杂了,我们的菌种进去,就像是几个新兵掉进了敌人的包围圈,活不下来,更别提繁殖固氮了。”

“定殖……竞争……”张广厚重复着这两个文绉绉的词,眉头拧成了疙瘩,

“那有啥办法?给咱们的菌穿身盔甲?或者让它们变得更强壮点?”

刘芳眼睛一亮:“包埋技术!我在学校的文献上看到过一点介绍,就是用一些天然或者高分子材料把菌种包裹起来,做成微胶囊,就像给它们造个移动堡垒,既能保护它们,还能缓慢释放!

就是……就是这技术具体怎么做,用什么材料,怎么控制释放,我……我还没完全搞明白。”

她的声音越说越小,显然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超前和难以实现。

张广厚看着眼前长势并不喜人的豆苗,重重叹了口气:

“唉,想法是好,可听起来就难啊!咱们这小小的推广站,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资料没技术资料,咋搞?”

……

南方,海城,红星糖果厂厂长办公室。

厂长王大海,此刻却对着手里一份“新型天然糖果开发计划”摇头。

技术科长吴建国坐在他对面,表情同样凝重。

“老王,”吴建国开口,“用水果酶解提取液代替糖精和香精,思路是对的,符合天然健康的新要求。

但两个硬伤解决不了:一是甜度不够,口感上不去;二是提取液太容易变质,不加防腐剂,保质期连一个星期都够呛!”

王大海把计划书往桌上一放:“防腐剂是绝对不能加了,这是原则问题。老吴,你是技术负责人,脑子活,除了加化学东西,就没别的路子了?

我听说现在有些研究,可以利用微生物本身来抑制杂菌?”

吴建国推了推眼镜,苦笑道:“厂长,您说的那是益生菌、或者某些产抗菌肽的菌株,概念是很前沿。我们厂现有的技术储备,恐怕连门都摸不着啊。”

王大海靠在椅背上,喃喃道:“难道这天然健康的路,刚起步就要被堵死吗?就没有哪个高人,能指条明路?”

……

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办公室。

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以俞樾声总工为首,研究所的几位骨干研究员——

专攻微生物菌种学的钱复、负责发酵设备设计的孙工,还有年轻但脑子活络的助理研究员小陈——

都挤在这里,围着俞樾声带回来的那叠关于“何氏一号”恒温摇床的资料,看得目不转睛。

虽然何雨柱要后天才能来所里正式开展工作,但俞樾声一声令下,核心人员立刻被召集起来,先期熟悉这份宝贵的“非标准”技术说明。

他们决心在何雨柱到来前,先把里面的思路和原理吃透几分,这样才能在后续的交流和学习中跟上那位土专家天马行空却又直指核心的思路。

说是技术说明,其实里面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触及了设计核心和改良思路。

一群国内顶尖的食品发酵研究人员凑在一起,看得是如痴如醉,时而啧啧称奇,时而陷入沉思。

“妙啊!老俞!”钱复研究员指着资料上手绘的自行车变速传动示意图,“用最普通的机械结构,实现震荡频率的有级调节!这思路……这思路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

完全避开了我们对精密电控系统的依赖!这何雨柱同志,是个鬼才!”

孙工则更关注那份简陋却有效的保温系统设计说明,喃喃道:

“破棉被、锡纸、灯泡……这组合听起来像个笑话,可这温度控制曲线……你们看这实测数据,稳定性居然相当不俗!

这需要对热传递和保温有非常直觉而精准的把握才行!”

年轻的小陈嘴里不住念叨:“因陋就简,直指核心……俞工,这资料里体现出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比设备本身更有价值啊!”

虽然还有很多具体的、基于实践经验的“门道”他们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但仅仅是看懂的这一部分,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颠覆性的冲击。

大家只是热烈讨论,并没有人提出要立刻仿制一台——原理样机往往有很多独特的“脾气”,

没等设计者亲自指点就贸然动手,很容易弄巧成拙,这个道理他们懂。

就在讨论正酣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轻工业部技术局的沈怀仁处长走了进来,他身后还跟着一位表情严肃的中年干部,是部里分管设备与标准的王副局长。

王副局长一进门,看见一屋子人围在一起,桌上摊着图纸,却没见着传说中的设备影子,不由得一愣:

“老俞,你们这……东西呢?不是说那台‘争气床’的资料都拿回来了吗?”

他潜意识里还觉得,能被俞樾声如此推崇的设备,体积应该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