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力排众议,将“女户承田法”推行全国,其引发的波澜尚未平息,另一股因“丰女一号”良种而起的风潮,却已跨越了帝国的边界,裹挟着西域的风沙与南洋的潮汐,汹涌而至。
赵小满坐镇丰女村中枢,统筹内外,每日案头文书堆积如山,除了处理国内良种推广与女户事务,一种全新的、以各种奇异文字或经由通译转译书写的文书,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她的视野里。这些文书,来自更遥远的地方,承载着异域的好奇、渴望,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起初,只是边境榷场的一些零星传闻,说大燕出了能亩产三百斤以上的神种。渐渐地,往来商队的口耳相传,将这消息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当大燕朝廷正式将“丰女一号”列为官推良种,并取得显着成效的消息被证实后,那些饱受粮食匮乏之苦,或是对增强国力有着迫切需求的周边邦国,终于坐不住了。
这一日,丰女村外尘土飞扬,一支规模不大、却仪仗鲜明的队伍,在本地州县官员的引导下,来到了村口那座“巾帼织星”的牌坊前。队伍中人的相貌与大燕子民迥异,高鼻深目,胡服劲装,正是来自西域诸国的使者。他们仰头望着那座虽不宏伟却意义非凡的牌坊,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审视。
几乎前后脚,另一支队伍也从水路转陆路抵达。来人皮肤黝黑,身形矫健,身着色彩艳丽的纱笼,戴着精美的金银饰品,带着一股浓郁的海风与香料气息,乃是南洋岛国的使臣。
他们,皆为那传说中的“丰女一号”良种与种植技术而来。
赵小满在村中议事堂接待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她依旧是一身半旧的青色官服,身形单薄,面色因操劳而略显苍白,但端坐于主位之上,目光沉静,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李青山如同往常一样,沉默地立于她身侧后方,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锐利的目光扫过这些异域来客,评估着任何潜在的风险。
通译在一旁紧张地工作着。
西域使者率先开口,他的大燕官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但言辞极为恭敬:“尊贵的农桑女官阁下,我等奉龟兹、疏勒国王之命,万里而来。听闻贵国育有天神赐福之嘉禾‘丰女一号’,亩产惊人,能解万民饥馑。我国王心向往之,愿以良马百匹、美玉十车、葡萄干千斤为礼,恳请换取粟种千斤,并求赐种植之法!”他的目光热切,西域诸国多位于绿洲,粮食生产受限,若能得此高产良种,无疑是固国之本。
南洋使者紧接着躬身施礼,语气更加谦卑:“女官大人,小臣来自爪哇。我邦土地肥沃,然稻种易病,产量不稳。闻中土有粟,不畏旱涝,丰产稳收,实乃天赐之宝。我王愿献上象牙十对、珍珠百斛、珍稀香料五十箱,只求换取粟种五百斤,并派遣学子三人,留此学习神技,望大人恩准!”南洋诸国虽稻作历史悠久,但面对如此高产的旱地作物,亦视为补充国力、应对灾荒的奇货。
议事堂内,本地的州县官员们面面相觑,既感自豪,又觉棘手。良种外流,关乎国本,绝非小事。
赵小满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她心口那殷红的胎记,在这些使者提及对粮食的渴望时,传来一阵温热的共鸣。她能模糊地感知到,这些使者身后所代表的土地,同样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求,只是受限于不同的天地与法则。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堂外那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试验田,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
“诸位使者远来辛苦,所求之物,我已知晓。”
“然,‘丰女一号’并非天神所赐,乃是我大燕农人,于田间地头,观察天时,顺应物性,历经无数失败,耗费无数心血,方得以培育而成。”
她的话语通过通译传递过去,让两位使者神色一凛。
“此种种,”她继续道,“关系我大燕万民生计,国之根基。其种其法,皆乃无价之宝,非金银珠玉可以轻易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