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既定,“山野货铺”这间小小的店面,在依旧沉默寡言的李青山和变得“健谈”起来的小顺子经营下,悄然转变了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售卖特产的地方,更成了一个引导舆论、宣扬功绩的前哨站。
当有客人拿着晶莹的红薯粉条,啧啧称奇时,小顺子便会一边打包,一边“随口”说道:“客官好眼力,这可是用赵女官指点种的良种红薯做的,一亩地能多收好几成呢,丰女村的乡亲们都念着她的好。”
当有夫人小姐对着凤纹锦布爱不释手时,小顺子便会“不经意”地透露:“这花样是赵女官鼓励村里张寡妇她们自己想出来的,如今靠着这手艺,她们在丰女村都能自立门户了。”
而当话题不可避免地绕到最近的谣言时,小顺子便会按照李青山的吩咐,皱起眉头,带着几分少年人的“耿直”与“不平”:“那些话小的也听了,真是……唉,赵女官人都昏迷着呢,还被人这么说道。小的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咱们铺子这粉条、这布,还有那能让亩产翻倍的‘丰女一号’,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咱们乡下人,就认这个实在!能让大家吃饱穿暖,不就是天大的好事吗?”
他从不直接反驳谣言,只是不断地、反复地,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功绩”,去冲刷、去覆盖那些虚无缥缈的污蔑。
前来采购的,有各府仆役,有酒楼采买,有普通市民,也有少数对此事关注的低阶官员或其家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市井交谈,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聚成一股与宫廷谣言截然相反的清流。
“听‘山野货铺’那小伙计说,那良种真能亩产三百斤?”
“可不是嘛,人家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陛下都下旨推广了,这还能有假?”
“要真是这样,那可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啊!比什么虚名都强!”
“就是!那些说人家蛊惑君心的,有本事也去种出亩产三百斤的粮食来?”
“我瞧着,就是有些人眼红,见不得别人好!”
“听说那赵女官为了这种子,都累得快不行了,还被人这么编排,真是……”
这股由市井升腾而起的、基于最朴素认知与利益判断的舆论,虽然微弱,却带着土地的坚实与民心的向背,开始隐隐对抗着那来自深宫的污浊瘴气。
李青山依旧每日沉默地打理货铺,收钱,送货,警惕着四周。但他能感觉到,铺子里谈论赵小满的语气,在悄然变化。从最初的好奇、惊疑,甚至带着些许恐惧,逐渐多了几分敬佩、同情与为其鸣不平的意味。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无法彻底扑灭贵妃点燃的毒火。但这至少是一股清流,一道微光,能在赵小满昏迷不醒、无法自辩之时,为她争取到一部分人心,让那恶意的谣言,不至于毫无阻碍地肆虐。
这无声的舆论之战,在京城喧闹的市井中,悄然进行着。而主导这一切的李青山,如同一个最有耐心的猎人,利用着手中有限的资源和棋盘,为那个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构筑着一道看似薄弱、却至关重要的防线。这防线,根植于最朴素的民生需求,宣扬着最实在的功绩,试图在那片被权力与阴谋污染的土壤上,开辟出一小块属于赵小满和丰女村的清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