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一张由市井流言、仆役闲谈、商贾抱怨编织而成的信息网,在这间“山野货铺”内悄然张开。李青山每晚会将当日听到的、认为有价值的讯息,用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简单符号和文字,记录在一本看似是货品出入账册的簿子上。
他记录下:凤纹锦开始引起宫中注意,需留意后续动向。
他记录下:漕运似乎出现纠纷,涉及户部与某勋贵。
他记录下:严御史被斥退后,其门生故旧近日多有私下聚会。
他记录下:北边似乎有小规模冲突,可能导致马市价格波动,间接影响民生。
他甚至记录下:某位以古板守旧着称的翰林学士,其夫人却极爱铺子里的红薯粉条,每隔几日必派下人来买。
这些信息庞杂而琐碎,有些看似与赵小满毫无关联。但李青山坚信,在这权力交织的京城,任何一丝风向的转变,都可能孕育着机遇或危机。他不懂朝堂博弈的复杂规则,但他懂得山林生存的法则——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比潜在的威胁更早感知到它的存在。
这一日,打烊之后,李青山照例在后堂昏暗的油灯下翻阅着那本特殊的“账册”。小顺子在一旁低声汇报:“东家,今儿个午后,来了两个生面孔,不像是常来采买的各家仆役,穿着普通,但脚上的靴子料子极好。他们没买多少东西,却对着咱们的锦布和粉条问了许久,尤其是打听这‘丰女’二字是何含义,东西从哪里运来的,路上可还顺利。”
李青山目光一凝,手指在账册上轻轻敲击。“他们还问了什么?”
“倒没多问,就是……眼神一直在铺子里扫来扫去,不像寻常客人。”小顺子回忆道,“对了,他们走的时候,我假装在门口洒水,听见其中一个低声说了句‘……确实与司农寺那边说的不同……’。”
司农寺?
李青山合上账册,眼神变得锐利起来。陛下虽让赵小满专司良种,直属司农寺却又可专折奏事,这本身就易引来司农寺内部一些人的不满。看来,已经有人坐不住,开始暗中探查了。
他将这条信息郑重地记录在册,并在旁边画了一个代表警惕的三角符号。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偏殿之中,赵小满依旧沉睡,对外界风云变幻一无所知。而在这一墙之隔的市井之地,属于她的另一双“眼睛”和“耳朵”,正为她苏醒的那一天,默默地收集着可能决定未来走向的点点滴滴。这间飘荡着山野气息的货铺,已然成为嵌入京城情报网络的一枚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