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想办法…送至县衙…”赵小满力竭,瘫软下去,再次陷入半昏迷状态,仿佛刚才那番清晰的谋划已燃尽了她最后的灯油。
王嫂子不敢怠慢,立刻找来李青山。李青山深知此事重大,二话不说,揣好书信,凭借猎户的身手,避开流民聚集的主要道路,以最快速度赶往县城。
县衙内,县令陈景元也早已焦头烂额。旱情文书雪片般飞来,城外流民聚集,城内人心惶惶,州府催促安抚地方的公文语气日益严厉。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却苦无良策。开仓放粮?仓廪本就空虚,杯水车薪,且恐引发更大规模的流民涌入和混乱。武力弹压?那无疑是火上浇油,一旦激起民变,他这项上乌纱乃至人头都要落地!
就在他几近绝望之时,李青山设法将赵小满的信送到了他的案头。
陈景元初时并不在意,但当他展开信件,看清内容后,眼睛猛地瞪大了!他以工代赈…男女分工…利用现有水源进行水利建设…
这…这哪里是一个村妇能想出的办法?这分明是老于政事、深谙民情的能吏才会提出的方略!条理清晰,考虑周全,既缓解了饥荒,又避免了骚乱,甚至还顺带兴修了水利!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解围妙计!
虽然提议者是他此刻最不想扯上关系的赵小满,但形势比人强。这封信,无异于溺水时递来的一根浮木!
“妙!妙啊!”陈景元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得手指都在颤抖,“就按此议!不!本县要稍作添补,发为正式政令!”
他立刻召集师爷幕僚,以赵小满的信件为蓝本,迅速草拟了一份详尽的《以工代赈,疏渠引水事宜告令》,加盖县令大印。
告令明确:以丰女村蓄水池为水源起点,征发流民及本地困顿男户为工,开挖引水渠网。女子负责挖掘、铺设管道等细工,男子负责运输材料等重工。每日按劳发放粥粮工酬。由县衙协调部分工具材料,并派胥吏(严令不得盘剥)现场登记监督。
告令迅速张贴出去,并派人到流民聚集处宣读。
消息传出,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一滴冷水, 最初 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和质疑。但当县衙真的在丰女村外设立粥棚,并开始登记第一批参与挖渠的流民,并按天发放那虽然稀薄却能活命的粥食时,绝望的人群终于看到了一线实实在在的希望!
混乱的哀嚎和乞求,开始逐渐被组织劳动的号子声所取代。
丰女村的女户们,在最初的惊愕之后,也迅速理解了赵小满的深意。王嫂子、张寡妇主动站出来,带领村中妇女,承担起指导新来的流民妇女挖掘沟渠、处理竹木陶管的任务。她们的经验,在这场与大旱的抗争中,成了宝贵的财富。
李青山等猎户则负责带领男人们,进山砍伐竹木,运输土石。
一片混乱绝望的土地上,竟然奇迹般地开始呈现出一幅有序劳作的景象。虽然依旧饥渴交加,但人们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光——劳动,可以换来食物,可以换来活下去的机会,甚至可以换来滋润土地的希望!
赵小满躺在窑洞中,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不再是哭喊而是劳作号子的声音,苍白如纸的脸上,露出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比欣慰的释然。
以工代赈,疏渠活民。她再次以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胸怀,于绝境中,为这片焦渴的土地,指引了一条艰难却充满尊严的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