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您先自己搜搜‘红砖烧制技术’,看看基础原理,我联系厂家问问价格和技术转让的事。”
朱元璋闻言,直接掏出他的手机,开始搜索起来。
不一会有了结果,他眯着眼逐字念着:“黏土……粉碎……成型……烧结……原来如此,倒比咱大明烧青砖少了几道工序。”
朱元璋能在网上查到的那些,当然是最简单的东西。
可正儿八经想要烧制能用的红砖,要么按照网上的理论挨个试验,要么就是直接买成套的技术。
显然,就算是高阳秋等得,朱元璋也等不得。
毕竟事关大明北方百姓的生死存亡,能多节省一些时间,大明就能少冻死几个人。
辗转找到几家砖厂的负责人,高阳秋不停打着电话询问。
“技术转让包括配方吗?烧制窑炉的图纸能不能提供?对,我们要全套的,从原料处理到成品检验……”
接听电话的对方,一听是“归国华侨”(高阳秋给朱元璋编的身份)要在“海外建厂”,大多热情洋溢,却也不乏漫天要价之辈。
折腾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有一家位于南通海安县的小砖厂老板松了口:“技术可以卖,你们人过来面谈吧,正好看看生产线。”
“成!”
高阳秋挂了电话,冲朱元璋扬了扬手机,“叔,搞定了!现在出发,两小时就能到。”
朱元璋对此当然不会反对,他起身就往外走:“走!早看早学,就能早让咱大明百姓用上这暖炕!”
下午三点,高阳秋驾车拐进海安县的乡间小路,远远便看见几座高耸的烟囱,红砖厂到了。
前来接待的是一个年约四十岁、身材瘦削的男人。
“是高先生吧?你好,我叫李海洋,是这家厂子的老板。”
李海洋热情地伸出手,目光却在朱元璋身上多停留了几秒。
他只觉得,朱元璋这位“华侨”发型虽然古怪,但眼神却锐利得让人发怵,一看就是那种久居上位的大老板!
“李老板客气了。”高阳秋与他握手,顺势介绍,“这是我叔,姓朱,这次技术引进主要是他拍板。”
朱元璋微微颔首,并没有和李海洋握手,反而是打量起了四周:
这个厂区不大,里面有几排红砖堆得像小山,远处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泥土焦糊味。
对于朱元璋没有和自己握手,李海洋丝毫不在意,他甚至觉得,这一看就是大老板的派头。
领着二人往里边走,他边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器说:“这是破碎机,把黏土粉碎成粉;那边是制砖机,压成砖坯;最后进隧道窑烧结,出来就是成品红砖。”
李海洋说得轻描淡写,朱元璋却看得两眼发直。
只见那机器吞吐黏土,转眼就是一排排整齐的砖坯,比人工制坯快了何止百倍!
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刚出窑的红砖,烫手的温度让他猛地缩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