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他从后世得到了那么多知识,这些知识,几乎每一样都足以在大明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
而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缜密的谋划,需要雷厉风行的推行,更需要应对层出不穷的阻力和问题。
因此,朱元璋必须坐镇南京,牢牢掌控着朝局,这样他才能更好地保证所定下的每一项政策都被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目前看来,由锦衣卫牵头的“邮局运输”改革,以及责成宗人府牵头、翰林院协办的《大明日报》,已经基本落实到位。
前者让他的耳目更加灵通,对官员的掌控力空前加强;后者则是开了民智、引导舆论的第一步,报纸上刊登的新政解读、各地奇闻、乃至高阳秋提供的一些“科普小知识”,已经在士绅阶层和市井百姓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朱元璋想着,大明既然要改革,那就要趁他这个开国皇帝的权威正盛之时,一鼓作气。
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在大明把专门负责新技术研发的“研部”给正式建立起来,再把“开放海禁、鼓励商业”的口子彻底撕开。
在朱元璋的认知里,前者是强国之基,后者是富国之本,缺一不可。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对于朱元璋在大明朝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高阳秋向来是不主动过问,也不指手画脚的,他只是扮演好一个“顾问”和“技术提供者”的角色。
当然了,偶尔在朱元璋和朱标这对父子主动向他请教,或是在讨论某些涉及后世知识的问题时,高阳秋肯定也会给出一些建议和解释。
也正是高阳秋这种“不越位、不缺位”的态度,让朱元璋和朱标父子都感到非常满意。
在他们看来,大明虽然需要高阳秋的后世智慧作为支持,但朱家的江山,终究还是要朱家自己来坐,自己来治理。谁也不想在自家皇帝之上,再冒出一个手握“先知”能力、可以随意指点江山的“太上皇”式人物。
而高阳秋这种“只管他自己那一摊子事儿和老朱交代下来的差事”的行事风格,就非常让老朱这个“雇主”满意。
连带着,老朱对高阳秋之前那份深深防备,也在不知不觉中迅速下降了许多。
就在二人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研部选址和第一批研发项目的事情时,殿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
只见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躬着身子,带着两个小太监,轻手轻脚地走进殿中。
金英先是给朱元璋和高阳秋请了安,然后示意身后的小太监将手中端着的两个黑漆描金托盘放到御案和旁边的几案上。
打发那两个小太监出去,金英小心翼翼地对朱元璋和高阳秋说道:
“陛下,国师,近来天气日渐寒冷,皇后娘娘心疼陛下日夜操劳,特意在小厨房亲自督着,用老生姜、红枣、红糖,还加了些驱寒的香料,熬了这驱寒姜汤。娘娘说,让您二位务必趁热喝了,暖暖身子。”
朱元璋闻言,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情,点了点头:“难为咱妹子有心了。”
二人揭开碗盖,一股辛辣而温暖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朱元璋端起碗,吹了吹热气,仰头便喝了一大口,咂咂嘴道:“嗯,还是你婶儿熬的汤够味儿!”
高阳秋也端起碗,小心地喝了一口。温热的姜汤顺着喉咙滑下,一股暖意从胃里渐渐扩散开来,流遍四肢百骸。
他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同样是十一月份,这大明的天气,似乎要比后世寒冷许多。
哪怕这乾清宫里烧着炭盆,可他依旧能感觉到丝丝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