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朱标学拼音(2 / 2)

高阳秋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那是必然的,这个可是我们国家那些教育界先辈总结出来的,不仅能辅助人进行初期识字,也能统一普通话标准,方便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

听到高阳秋详细地说着拼音的好处,朱标不住地点头,他学得更认真了。

不得不说,作为太子,朱标无论是从心性还是眼光方面,都要远远超出其他王爷。

四王虽说有些聪明,懂得拍下来地图册的照片后,用豆包语音读给自己听,可这终究只是一些小技巧。

而朱标就不一样了,他不仅能耐着性子跟朱雄英一起学习拼音,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拼音对于现阶段大明的重要作用。

一下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过去了。

朱标学习的劲头可比朱雄英这个小家伙强多了。经过这几个小时的认真学习,他已经基本学会了拼音。

等高阳秋讲完后,朱标站起身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接着,他对着高阳秋请求道:“秋哥,我想让你陪我等会再去买点这个拼音读物,我今晚要回一趟大明,好好跟父皇说说在我大明推广拼音的事情。”

作为太子,朱标深知,官员和世家的富足并不是大明真正的富足。

想要达到他心目中让全大明富足的理想,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得要让百姓也慢慢变得富足起来。

之前高阳秋送给大明的红薯种子和土豆种子那些,如果不出意外,已经足够百姓们都饿不死了。

那接下来,就是要让百姓在精神和思想上也变得富足起来。

在朱标看来,让整个大明的百姓全都学富五车这是不现实的,可是如果能让大部分百姓识字,那就已经算是他能达到的最大成就了。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朱标也想过更深层次的东西。

之前朱元璋已经采用了高阳秋的建议,在大明设立了皇家报社,人选什么的也已经都配置齐全了,甚至已经出了一期大明日报。

朱标全程跟下来后,在里面发现了不少弊端。

首先第一点,纸张的造价太贵了,这使得报纸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广泛传播;其次就是报纸上写的内容太过于儒化,那些文章朱标估计,普通老百姓应该没几个能看懂的。

按照朱标的想法,大明百姓认识字的不多,如果能把拼音推广到全大明,再配合报纸这个大杀器,那么对于大明的政权稳固将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毕竟,只要百姓都认字了,再把报纸推广出去,那朝廷做了什么事情,发了什么政令可就不是当地官府或者是某些世家的一家之言了。

如果能做到这样,底层的老百姓也再不用因为搞不清事情的真相,而被有心人煽动起义。

在把这些想法跟高阳秋说了说后,高阳秋心中不由感慨道:难怪历史上朱标薨逝对老朱打击那么大,这朱标不愧是朱元璋精心培养出来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沉吟了片刻后,直接应道:“标弟,这样吧,我等会带你去买了拼音教材后,晚上我和你一起回一趟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