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再让标弟在全国范围内网罗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才,让他们到科学院学习。
等他们学有所成,就能为大明的科技发展出一份力了。”
听到高阳秋的建议,朱元璋和朱标眼前同时一亮。
是啊,他们对后世的科技手段早已垂涎已久,只是一直不知道除了依靠高阳秋,大明还能做些什么。
朱标兴奋地说道:“父皇,这主意不错啊!有了科学院,说不定咱大明也能造出像后世那样神奇的东西。”
朱元璋也连连点头,不过他还是冷静道:“可惜,高小子说的简单,事情却非是一时能办好的。走走走,高小子,咱们先回乾清宫,咱得好好谋划谋划,不能让这事儿半途而废。”
回乾清宫的路上,马车在石板路上缓缓前行,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高阳秋坐在马车里,又想起了刚才朱元璋发愁的问题,他主动说道:“叔,其实想要政令迅速下达,我还有个不错的办法。”
朱元璋和朱标都转过头来,好奇地看着他。
“哦?说来听听。只要是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咱都愿意试试。”朱元璋说道。
高阳秋坐直了身子,认真地说道:
“叔,我们后世有个机构叫邮政,主要负责传递信息。
在我们国家建国初期,通讯不发达,邮政很多时候就靠马车来送信件。
我的想法是,您不是打算把仪鸾司按照历史改制为锦衣卫吗?那不如直接改成邮政......”
按照高阳秋的想法,邮政和驿站的作用有重叠的部分,而最近朱元璋恰好在考虑把仪鸾司改制为历史上的锦衣卫。
高阳秋就想,如果直接改制仪鸾司,不如把驿站也改制了。
到时候,大明邮政可以成为皇帝手里一个全新的特务机构,既负责监视官员和百姓,又兼顾传递信息。
这样一来,朝廷的政令可以通过邮政快速地传递到各州府,百姓之间的信件也能顺利往来。
可别小瞧了送信这事儿,就如同后世的快递小哥,他们在运输的过程中,能获取到方方面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朝廷了解
听高阳秋娓娓道来,朱元璋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嗯,这想法不错。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政令传达的问题,又能多了解民间的情况。”
高阳秋在讲完大明设立邮政的想法后,并没有停顿,而是接着说道:“对了叔,您不是想让百姓也了解国家大事和朝廷的功绩吗?我还有个主意,您完全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就叫报社。报社可以定期出版报纸,把朝廷的政令、国家的大事、各地的奇闻趣事都刊登在上面。百姓花点小钱就能买到报纸,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天下事......”
随后,高阳秋又详细地向朱元璋和朱标介绍了报纸这一现代产物,包括报纸的排版、印刷、发行等方面的知识。
不得不说,朱元璋反应极为敏捷,高阳秋只是大致说了说,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益处乃至商机。
“对啊,按照阳秋你说的这些,咱还可以帮那些商户制作宣传广告,把他们的商品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这样一来,百姓能了解到更多的商品,商户的生意也能更好,朝廷还能多收一笔广告费,这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到时候我大明国库又能多一笔收入!”
朱标也在一旁点头称赞,说道:“父皇,高兄弟的这些建议都很不错。咱们可以逐步实施,让大明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马车在夕阳的余晖中继续前行,车内的三人越聊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在科技和信息传播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