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猜测了。我们后世有句话:‘在一件事情中,最终的获利者,或者说最大的获利者,往往就是始作俑者。’接下来,我为陛下和皇后娘娘详细分析。
洪武十一年,常氏薨逝后,嫡次子朱允熥被寄养在吕氏名下,而吕氏同年被册封为皇太子继妃。
洪武十五年,朱雄英薨逝,当时朱允熥年仅四岁。此后几年,宫中渐渐传出‘嫡次子朱允熥胆小怯懦、不敢说话、欺软怕硬’的说法。
朱允熥的这些表现,让陛下对他颇为不满,太子朱标也因常氏之死迁怒于这个嫡次子,对他缺乏疼爱。
后世有部分学者猜测,朱允熥一直在吕氏的掌控下成长,吕氏采用了一种极为隐蔽且温和的手段对付他。
陛下和太子日常忙于国事,自然是对后宫无法上心。凭借掌管后宫、管理嫔妃以及教导年幼皇子皇孙的权力,吕氏对朱允熥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调教。在她的有意操纵下,朱允熥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久而久之,朱允熥既得不到陛下的喜爱,也不受太子的待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允炆温顺乖巧、勤学上进,自然获得了众人的青睐。
这一年,皇太孙和马皇后相继薨逝。
朱雄英是因患天花去世,可奇怪的是,偌大的皇宫中只有他一人染上天花。陛下和太子盛怒之下下令彻查,却毫无结果。
马皇后因一手带大的皇太孙早逝,加上本就身体欠佳,也随之去世。
后世有不少人猜测,以马皇后对朱雄英的疼爱,若朱雄英没有早逝,即便她身体有恙,也不至于这么快离世。
所以,这可能是一个连环计,只要除掉朱雄英,马皇后自然会出现各种状况。
陛下不妨仔细想想,吕氏出身如何?
接着,我们再说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薨逝的问题。
有人说太子朱标仁义无双,也有人说他腹黑,擅长软刀子杀人。
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在目前尚未发生的洪武四大案中,太子参与了其中三大案,可见他并非软弱无能之辈,反而杀伐果断。
这样的人虽然接受了儒家思想,但并不容易被控制,这就导致某些文官集团有了异心。
再结合吕氏的出身,她来自浙东文官集团,若其背后势力想扶持一个听话的大明皇帝,太子朱标无疑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相反,是最合适的人选乃是朱允炆这个自幼被儒家文化洗脑的皇次孙。
哦,不对,在雄英薨逝后,朱允炆已经是继位皇长孙了!
结合我之前所说,最大的获利者往往就是最大的嫌疑者,所以我比较倾向于这种猜测,那就是太子朱标的薨逝也是这一系列背后黑手布好的局。”
朱元璋听后,目眦欲裂,恨不得把那些文官都杀了。
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子,按你这么说,他们为何不设计咱,只要除了咱,好像也能达到很多目的吧?”
“陛下,说句不敬的话,您当时已经是眼看着大限将近,您觉得他们有必要对您下手吗?”高阳秋反问道,接着他又继续说道,“再者说了,您分封出去那么多藩王,如果您不给压着点阵脚,您觉得您那些儿子们会不会老实待着?”
听到高阳秋说起被自己分封出去的儿子们,朱元璋陷入了良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