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更是简洁明了。复杂的函数、抽象的几何,在他的脑海里被迅速拆解、重组,最终化为纸上那一个精准无误的数字或表达式。
他的速度太快了。
快到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周围的考生还在为第一道大题的辅助线而苦思冥想时,丘山的笔尖已经划过了常规题目的最后一题。整个过程,他的眉头甚至没有皱过一下,那流畅的姿态,仿佛不是在解世界级的难题,而是在填写一份“1+1=2”的问卷。
监考老师是个经验丰富的中年数学教师,他习惯性地在考场中踱步,目光扫过一个个学生的卷面。当他经过丘山身边时,脚步下意识地放慢了。
因为丘山面前的卷面,太空了。
不,不是空白的空,而是除了写下答案的地方,草稿纸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计算的痕迹。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完全不会,胡写一通;要么……是对所有计算过程都了然于胸,心算能力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境界。
老师的目光落在丘山的卷子上,只扫了一眼,瞳孔便猛地一缩。
第一道大题,解析几何。步骤清晰,逻辑严谨,结果完美。
第二道大题,立体几何。建系,代入,计算,一气呵成,堪称教科书般的标准解法。
第三道……
老师的脚步停住了。他站在丘山的身后,看着那个少年从容不迫地解答着每一道题,仿佛他面对的不是一张以难度着称的市重点高中期中试卷,而是一份小学毕业的习题。
四十分钟。
一个足以让普通学生勉强完成选择填空的的时间。
丘山停笔了。
他将整张试卷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笔误和疏漏。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试卷的最后一页——附加题。
这是一道压轴的选做题,不计入总分,但却是用来区分顶尖学霸的“奥数级”难题。据说去年的期中考,整个年级只有三个人做出了第一小问。
今年的题目,关于一个复杂的数列通项与求和,融合了多种变换技巧,充满了陷阱。
丘山看了一眼题目,嘴角微微上扬。
有点意思。
他重新拿起笔。
这一次,他终于开始在草稿纸上动笔了。但那也不是演算,而是一种罗列。
【解法一:构造法】
他写下四个字,随即开始在
【解法二:裂项相消法与错位相减法结合】
他又写下另一行字,标注出变换的关键步骤。
【解法三:数学归纳法证明】
……
站在他身后的监考老师,已经彻底看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