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安装塔吊(2 / 2)

“建筑队那边提了个建议,”廷和开门见山,语气里带着几分考量,“柱子和楼板浇筑不用木胎板了,换钢模板。虽说前期要多花点钱,但能省不少工期,你跟金生开车去问问行情,咱们索性买一批回来循环用。”

永明闻言,没有立刻应下,转身从抽屉里找出一张空白纸,又借了廷和桌上的计算器,手指在按键上快速跳动起来。他先是在纸上写下木胎板与钢模板的初步对比,又想起上午在租赁站时询问的价格,随即补充起租赁的相关数据——不过几分钟,清晰的成本账便列了出来。

“师傅,我算完了,”永明把纸递过去,“今天在租赁站院子里看到不少钢模板,特意问了价,他们对外租赁是每天每平方4角,给咱们算3角5分。咱们项目一共需要3000平米模板,要是买2公分的木板,加上配套的木方和钉子,5万元都打不住;就算买一半钢模板,也得8万多。但如果租1500平方,施工时倒换着用,租一个月下来还不到2万元,明显是租更合算。”

“没想到你这生意经还真有一套!”廷和看着纸上清晰的数字对比,又惊又喜,当即拍板,“就按你说的,租!你现在去把建筑队长叫过来,让他列个详细清单,把1500平方钢模板的规格都算准了写清楚。另外,施工可能还得租一部分架子管,让他一并算进去。下午你跟金生跑一趟,把钢模板和架子管都租回来,别耽误了工期。”

永明应声点头,拿着纸笔快步去找建筑队长。原本以为要投入大笔资金采购,却凭着一次细心观察和精准计算,用更低的成本解决了施工需求——这桩看似平常的决策,也让办公室里的众人暗自佩服:会算账、懂变通,才是把项目成本管到位的关键。

午饭后的日头正烈,金生刚扒完最后一口饭,就被永明拽着往门外跑。

“别耽误,租赁站那边得赶在下班前把东西拉回来!”永明的声音裹着风,手里拿着张叠得整齐的明细表,脚步没半分停顿。

租赁站办公室的风扇嗡嗡转着,站长看见永明推门进来,当即笑着起身:

“怎么,明天才安装的活儿,今天就等不及了?”永明连忙摆手,把明细表递过去:“不是那事儿,今天是来租钢模板和架子管的,您先看看单子。”

站长接过明细表,用手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抬头时语气也认真起来:

“租这两样得预交一个月租金,多退少补。你这130货车,至少得跑三趟才能拉完,合同也得签了才给出库。”

永明没犹豫,跟着站长翻合同、填信息、交定金,两道程序走下来,手里拿着出库单时,额角已经沁出了汗。

维修车间里满是金属的冷光,钢模板堆得像小山,新旧混在一起,却都透着结实劲儿。永明把出库单交给保管,工人很快推着小车围过来,大的钢模板得两人抬,小的也得小心码放,等最后一块模板装上货车,太阳已经西斜了——光装车就用了近两个小时,又怕路上颠掉,封车的绳子绕了一圈又一圈,再检查时,半个钟头又过去了。

货车驶回厂里时,下班铃刚响过一遍。建筑队长早等在门口,指着煅打车间的方向喊:“直接卸这儿!明天一早就能用!”永明跳下车,和金生、工人们一起搬模板,金属碰撞的声响里,暮色慢慢漫过了厂区的院墙。

上班后不久一辆25吨的汽车吊开进齿轮厂大门。后面紧跟一辆半挂车,原来觉得宽敝的大院,一下子拥挤起来。建筑队长一看,马上安排人把院子归整一下,腾出安装吊车的位置,他和安装队长一起指挥半挂车退进来,然后把汽车吊支起来开始作业。只见它舒展长臂,将第一节塔吊底座稳稳吊至预埋好的混凝土基础上,工人立刻用高强度螺栓紧固,这是巨臂扎根的第一步。

底座固定后,安装转向塔身。两名工人站在临时操作平台上,随着起重机的缓慢转动,塔身精准对接底座,另一组工人同步校准垂直度,确保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直接关系到后续塔吊运行的安全。

接下来是安装起重臂与平衡臂,这是最考验协作的环节。汽车起重机主钩吊起25米的起重臂,副钩配合调整角度,地面工人通过牵引绳稳住臂架,待起重臂与塔身铰点完全契合,立刻插入销轴并锁死。平衡臂安装紧随其后,同时吊装配重块,为塔吊找到初始平衡。

最后一步是安装驾驶室与起升机构。当驾驶室被吊至塔顶固定,电工迅速连接电缆,调试操作系统。上午十点,随着第一声鸣笛,塔吊缓缓转动起重臂,钢铁巨臂正式“上岗”,迎着朝阳开始了它在建筑工地上的使命。整个安装过程,安全绳始终系在工人腰间,每一颗螺栓的紧固、每一次吊装的角度,都凝聚着精准与严谨。

建筑队里的那名吊车司机马上上岗,他熟练地爬上驾驶室,操作吊车前后左右移动。一切没有问题后,和安装队长办理了交接手续。然后安装队长带领自己人了撤离工地。

安装队走后不久,金生就拉来第二车钢模板进厂。这一车没有卸到锻打车间,而是直接卸到工地。

中午吃饭的时候,廷和停下筷子,看向对面的仲芳,开口问道:“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仲芳手里正剥着一颗煮鸡蛋,闻言抬头笑了笑:

“我知道,今天是妈生日。”她把剥好的鸡蛋递向廷和,接着说,“今早我和振东去邵家庄市场买菜,特意捎只甲鱼回来——咱这老规矩,老人过生日哪能少了甲鱼汤。我上午抽了空去厨房,已经把甲鱼收拾干净了,下午我就去把汤炖上,等晚上收工了,咱一家人好好给妈过个生日。”

廷和听着,心里暖烘烘的,先前被太阳晒得焦躁的情绪也淡了大半。他点了点头,咬了口鸡蛋,话头又绕回了工地上:“多亏了那台新塔吊,这两天进度确实快多了。”

旁边的永明也跟着搭话:“可不是嘛!之前四米多高的立柱钢筋笼,咱们七八个人抬半天才挪得动,现在塔吊一吊,轻轻巧巧就安到位了。”

廷和想起下午的活儿,语气里带着几分踏实:“这一下午,二排那18个立柱钢筋笼全装完了,钢模板也安好了下半截,有两米多高。建筑队长特意跟我说,这四米多的立柱不能一次浇筑完,得分两次来,这样混凝土振捣才能密实,可不能为了赶进度坏了质量。”

“嗯,基座那边也差不多了。”廷和又说,“立柱基座的胎模板和钢筋笼,最后三排已经装了大半,剩下不到10个,明天上午差不多就能收尾。等这些都弄完,下一步就能浇混凝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