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家族企业覆灭启示录 > 第63章 制定伞齿轮生产计划

第63章 制定伞齿轮生产计划(2 / 2)

永明点头应下,廷和又补充了详细的安排:

“40分钟后,你去吴宏那里拿2个加工好的伞齿轮,然后直接去拖拉机厂。上午做试验肯定来不及了,你在城里吃完午饭,下午一上班就找苏达成开始做实验。如果这次试验结果和上次一样,就准备第二次试验。试验前,你得把王厂长、生产科长还有技术科长都叫去观摩,让他们亲眼看看结果。试验结束后你就回来。”

永明记清了所有嘱咐,半小时后,他准时在吴宏那里拿到了两个加工好的伞齿轮,随后便赶往拖拉机厂。到了销售科,恰好苏达成也在,两人简单商量后,决定中午就在厂里食堂吃饭。吃饭间隙,永明特意找到了王厂长,告知下午要做伞齿轮试验,邀请他和生产科长、技术科长一起到实验台观看,王厂长欣然应允。

午饭后,永明和苏达成先后到了实验台,首先拿出一个伞齿轮进行实验。结果同上次实验结果没有差别。紧接做好第二个齿轮试验的各项准备。永明再次前往王厂长办公室,王厂长当即拿起电话,约好了生产科长和技术科长,三人一同前往实验台。

抵达实验台后,王厂长、生产科长和技术科长先拿起先前试验过的伞齿轮仔细观察了片刻。苏达成见状说道:“实验马上开始。”永明走到控制台前操作,启动机器后,机器开始运转。他逐步加载,当荷载达到100%时,仪器显示齿根应力为500MP,振动幅度0.1/S。随后,他继续将荷载加到120%、130%,直至150%,齿轮依旧运转正常,齿根应力虽升至700MP,却没有出现噪音,振动幅值也未超过0.2/S。

永明果断将荷载推到了180%。这次齿轮的反应很直接,微小的振动顺着试验台传上来,伴着轻微的噪声,应力达到850MP,振动幅度0,3/S。永明抬腕看表,笔在本子上记下“180%载荷,轻微振动噪声出现”,随后便一瞬不瞬地盯着监测屏。

王厂长见状说道:“可以,停了吧。”

永明却摇摇头:“不行,得运行20分钟才行。”

20分钟后,永明查看了油温,说道:“现在油温40度,进口的齿轮在这个时候温度是65度。”

永明对王厂长说:“这个齿轮的质量超过进口齿轮的质量。”

永明送走王厂长三人后,告别苏达成直接回齿轮厂。午后的阳光透过齿轮厂办公室的窗户上。永明推着摩托车进院时,裤脚还沾着点尘土——刚从拖拉机厂赶回来,车把上的布包鼓鼓囊囊,里面装着那枚刚通过实验的伞齿轮样品。

“师傅!”他推开办公室门,声音里带着按捺不住的高兴,“成了!咱的齿轮在拖拉机厂实验,王厂长都夸了!”

廷和正低头整理图纸,闻言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

“别急,慢慢说。”

永明抹了把额头的汗,把实验经过一五一十道来:

“王厂长带了生产科长和技术科长,现场看的装机测试。运转的时候一点杂音都没有,科长还特意测了精度,比他们之前用的进口货还稳。最后王厂长直接对科长说:‘这个齿轮比进口的质量好,不用再抽测,直接送车间安装。’”

他顿了顿,从布包里拿出样品放在桌上,金属表面的光泽在阳光下闪着光:“师傅,王厂长亲口说的,咱们这齿轮现在是免检产品了!”

廷和拿起齿轮,用手摸着光滑的齿面,嘴角的笑意藏不住。永明又聊了几句后续安排,才带着笑意离开。办公室里刚安静没两分钟,廷和转头向一旁看图纸的仲明:

“你计算过这伞齿轮的成本没有?”

仲明合上图纸,胸有成竹地答:“早算好了。生产成本一个撑死一百元。刚才我还在琢磨,要是仲昆那边能给到二百多元一个,扣掉税和杂项费用,一个至少净赚一百。这利润,顶得上两个2956号齿轮呢。”

他往前凑了凑,声音里透着精明:“上午我问马媛查了账,厂里账面的钱加上您账户里的备用金,差不多有一百万。我打听了,再投一条生产线撑死三十万。这买卖划算——生产线一上,产量跟上去,用不了三个月就能回本。”

廷和最近总皱着眉,手里的生产报表翻了又翻。“这些日子,我一直在琢磨,”他把报表往桌上一放,语气里带着点急,“珩齿机加工速度太慢了。要冲刺4000个伞齿轮,照现在的进度,悬!最好能再添2台珩齿机,可你看咱车间,哪还有地方放?”

话音刚落,旁边的仲明忽然眼睛一亮。

“说起这事,我倒想起个茬。”他往前凑了凑,“前些日子我跟玉良闲聊,听他提过一嘴——他村里原来有个农具厂,厂长是个老车工,手艺地道。要不咱合计合计,把车间里的车工活包给那个老车工,连带着车床也转给他。这样一来,车床占的地方不就腾出来了?刚好能装下新的珩齿机。”

廷和听完,手指在桌沿上敲了两下,当即拍板:“这主意靠谱!仲明,你跟玉良赶紧跑一趟,去找那个车工商量商量。趁这两天把这事敲定,别耽误了生产进度。”

仲明遵循父亲的嘱咐,拉上玉良往村里的车工家赶。两人顺着土路走到那排旧厂房前,却见院门落着锁,门板上的红漆都褪成了斑驳的土色。打听了邻居才知道,那位车工厂早出去打工了,家里白天没有人。

“这可咋整?”仲明站在院外挠了挠头。玉良皱着眉想了想:“先回吧,我晚上再问问我爹,他在村里熟,说不定有法子。”

当天晚里,玉良把这事原原本本跟父亲说了。杨村长抽着旱烟,烟杆在桌角磕了磕:

“你说的是洪波吧?这小子手艺好,就是性子急。我去叫他!”说着披上外套就出门,又回头吩咐,“我找着人就回家里。”

玉良刚在门口站定,就见父亲领着个高个汉子过来,正是杨洪波——他刚从外地打工回来,“哥,您找我?”杨洪波抹了把脸上的汗,眼里带着疑惑。

“先去我家说。”三人到了杨村长家,油灯下,村长把齿轮厂想包车工活、腾地方装珩齿机的事一讲,杨洪波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活我能接!”他往前凑了凑,语气里满是劲,“村长,您把咱村那农具厂拾掇拾掇,先摆两台车床,我再找个熟手,咱立马就能干!有了这活,农具厂不就盘活了?”

杨村长看着他眼里的光,笑着拍了板:“好!就这么定了。明天早上八点半,咱俩一块去齿轮厂,找廷和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