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柳暗花明(2 / 2)

“有,主要是齿轮加工最后一道研磨工序。你们用的是什么磨床?完成齿轮研磨。”

“我们用的是南京产的恒齿机研磨的。”仲昆赶忙回答。

“那最好。”毕庶模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南京产的珩齿机是现在齿轮加工最好的研磨机床。他们试制机床时,分度盘的设计还采用了我的一条意见。刚使用这台机床时出现问题不奇怪。我看这样,你们现在就回去,先加工出一批齿轮坯料。我明天去单位请假,正好我的叔叔在东北患了癌症,单位很多人都知道,我以此为理由请几天假,到你们厂教使用恒齿机。我给你们带来了2956号齿轮的加工图,这可是保密图纸,别人是搞不到的。上面有齿轮加工的各种参数。你们下午找个照相馆照一下。回去洗出来就能用。”

仲昆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不用到照相馆,我随身带着照相机。”

说着,他迅速从背包里掏出照相机,小心翼翼地摊开图纸,全神贯注地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拍摄下来。拍完后,他抬起头,对毕庶模说:

“能不能买到车票,我们今晚就走。”

他恨不得立刻回到厂里,将这些宝贵的信息付诸实践,解决困扰已久的齿轮难题。

毕庶模摆摆手,自信地说:“这容易,今晚有一趟金华到北京的快车。车上的乘警我认识,我今晚把你们送上车,上车补票就可以了。下午,你们到市区买点当地的土特产,顺便儿游览一下市容,好不容易来一次。晚上4点半,我来这里找你们,咱们一起去火车站旁边的清和园,我请你们吃顿饭。饭后就送你们上火车。火车10点钟开,咱们9点钟之前就要随乘警进站上车。”

听到这番周全的安排,仲昆三人心中满是感激。原本被齿轮故障笼罩的阴霾,此刻似乎也被驱散了不少。他们知道,有了毕庶模的帮助,齿轮加工的难题或许很快就能迎刃而解,工厂也能重新步入正轨。这正迎合了那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1 回家的路

毕庶模离开后,仲昆看向永明和苏达成,“你们俩在房间等我,我到楼下前台,给家里挂个长途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家里,让父亲安心。另外我看到旅馆旁边还有个照相馆,我去把图纸的底片洗出来,回厂好用。”话音落下,他脚步轻快地下楼,楼道里还回荡着隐约的哼曲声。

约莫十分钟后,仲昆推门而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父亲听到喜讯后直说,太好了,太好了。”

紧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熟练地抽出一叠钞票,分别数出两个六百元,郑重地递给永明和苏达成,

“这个钱你们拿着,这是我开始答应你们的,我要信守承诺。另外没有你们俩,这个事情也办不成,有什么事我兜着。咱们现在已经没有负担了,下午去逛街,买点土特产,回家孝敬一下老人。”

三人下了楼,海棠西路的阳光仿佛也沾染了他们的喜悦,变得格外温柔。

街道上热闹非凡,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欢快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他们走进一家老字号糕点铺,琳琅满目的糕点整齐排列,色泽诱人。永明拿起一块造型精致的酥饼,仔细端详,“这糕点看着就好吃,我妈肯定喜欢。”苏达成则在一旁挑选着包装精美的礼盒,“多买几盒,给亲戚朋友也带点。”仲昆笑着对老板说:“老板,这几样都给我们包起来。”

他们一路逛,一路买,手里渐渐提满了大大小小的袋子。欢声笑语在街道上回荡,过往行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被这股喜悦的氛围所感染。阳光依旧明媚,洒在三人渐行渐远的身影上,为这美好的一天,镀上了一层温暖而难忘的金色光芒。

当他们路过一家古色古香的火腿坊时,深褐色的匾额上“金华火腿”四个烫金大字吸引他们。

“这火腿闻着就地道!”

仲昆率先跨步而入,店内梁上密密麻麻地挂着腌制好的火腿,犹如一片棕红色的“火腿森林”。店主见有客人上门,立刻热情地迎上来,用带着方言腔调的普通话介绍:

“几位眼光真好!咱们这火腿都是用本地两头乌猪后腿,经冬腌制、春晒、夏藏,足足三年才出的货!”

说着,他利落地取下一只火腿,转眼间就切出一盘薄如蝉翼的火腿片。苏达成忍不住拿起一片轻嗅,浓郁的咸香混着肉香直冲鼻腔,

“确实是好东西!我爷爷就好这口,下酒一绝!”

仲昆二话不说,指着架上最大的一只火腿:“老板,来四只,要年份久的,再帮我们真空包装好。”店主笑得合不拢嘴,手脚麻利地称重、打包,还附赠了一小包用荷叶包着的火腿碎末,“这是自家腌的边角料,回去炖汤鲜得很!”

他们一路逛,一路买。仲昆对他两人说:“四只火腿,你俩每人一只,另外两支,我留给老爷子和老岳父。”说说笑笑就回到湘江旅馆。

正当仲昆三个人在房间里各忙各的打理着个人的行李时,毕庶模推门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食盒。仲昆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已经四点一刻了,时间过得真快。毕庶模拍了一下手里的食盒:

“你嫂子一直过意不去,今天特地提前回家给你们做了一个烤火鸡。外脆里嫩,这是她的绝活。让我给你们捎来晚餐享用。”

四个人一起下了楼在前台把账结了这时外面的汽车喇叭响了两声,仲昆说:“这次我委托前台叫的出租车。”

四个人上了出租车,直奔金华火车站驶去。毕庶模嘱咐司机。送我们到清

和园。

暮色浸染金华火车站时,铁轨的轰鸣与站台喧嚣尚未褪去。几步之遥的请和园,飞檐在暖光里勾勒出江南轮廓,隔绝出一方隐秘天地。

毕庶模四人进入他事先预定的包厢,瞬间包厢热闹起来。待金华火腿、砂锅鱼头、烤火鸡摆满圆桌,觥筹交错间,话题自然转向合作。

"咱们相识多年,如今新老朋友正该再闯一番。"

毕庶模举杯对苏达成直言。仲昆一饮而尽,展现出往日的豪迈;永明推了推眼镜,审慎分析风险;苏达成则强调把握机遇的魄力。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交融,酒盏起落间,仲昆精心策划的未来的蓝图已在酝酿之中。此时仲昆起身走出包间,来到前台接了账。

暮色漫过天际线时,包间里仲昆抬手看表,指针恰好压在八点三十分的刻度上,他说:

“已经八点半钟了,我们先到火车站,不要让人家等咱们。”

四人鱼贯而出,毕庶模刚要迈步走向前台,仲昆的手已经搭上他的小臂:“你不用去了,我已经把账结了。”

毕庶模愣在原地,脸上浮起赧然的笑:

“你们来金华是客人,应该我来招待你们,让你来结账这多不好意思。”

“什么你们我们的,咱们是一家人,谁结都一样。”仲昆拍了拍他的后背,语气带着感恩的念想。这话让毕庶模眼眶微微发烫。

夜风裹挟着铁轨特有的铁锈味扑面而来,行车公寓的玻璃门在夜色里泛着暖黄。乘警小冯从传达室探出头,腕间的机械表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快步迎上来,与值班员低声打过招呼,便领着众人穿过泛着青苔的石板路,站台尽头,左侧绿皮火车车厢静卧在铁轨上,“金华—北京”的标牌格外醒目。

冯乘警把他们带到了17号卧铺车厢。正好列车长也在这里,仲昆马上从背包取出四盒中华烟,冯乘警和列车长每人两包,两人也没客气,迅速装进了衣袋里。列车长对他们说:“这节车厢是乘务员休息的,你们在这里不要大声说话,别影响乘务员休息。开车后,我到卧铺车上查一下,看有没有剩余的卧铺。如果没有的话,你们就在这里休休息。等过了枣庄之后,我过来给你们补票。”

月台广播突然响起检票提示,冯乘警拍了拍毕庶模的肩膀:“你先回去吧,客人交给我,你就放心吧。”仲昆跟着走下台阶,碎石子在脚下咯吱作响。两人的手握在一起时,毕庶模被握得有点疼。

“我们先回去等你,你请好假以后,打个电话给我。厂里的电话和我家的电话号码你都知道,到时候我们到车站去接你。”仲昆松开手时,火车汽笛突然撕裂夜空。毕庶模望着逐渐启动的列车,车窗里仲昆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融进铁轨尽头的暮色里。

凌晨五点多,列车厢内昏暗寂静,乘务员休息车厢关闭了广播,悄然无声。睡梦中的仲昆,突然感觉有人在摇晃自己,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列车长关切又严肃的面容。

“下一站是枣庄车站。你们离家只有两站了,准备一下,不要坐过了车。我现在给你们补3张票,每张票5.5元,共16.5元。补完票后,到餐车等候。仔细听到站的广播。你们补了票,下车后就凭票出站,没有麻烦。记住你们3个人出站时要分开走。最近铁路上查逃票查的很严。”

仲昆瞬间清醒,睡意全无,连忙叫醒同路的两人,配合列车长补好了车票。

原来,乘务员休息的车厢,为了不影响乘务员休息,关闭了广播。也正因如此,列车长才特意提醒仲昆三人到餐车等候,以免错过站点。补完票后,仲昆三人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朝着餐车走去。刚在餐车坐下没多久,火车的汽笛声便响起,缓缓驶入了枣庄车站。

仲昆靠在餐车的椅背上,抬手看了看表,心中默默计算着,离到家还有一个多小时。车厢内灯光昏黄,旅途的疲惫和困意一阵阵袭来,让人昏昏欲睡。仲昆见状,从背包里摸出一副扑克,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对身旁的两人说道:“坐着无聊,还瞌睡,不如咱们三个人争上游,一会儿就到家了。”

于是,三人在餐车里摆开了牌局,你来我往,原本沉闷的氛围渐渐被欢声笑语打破。时间在扑克牌的起落间悄然流逝,六点刚过一点,火车缓缓停靠在城里火车站。仲昆三人迅速收拾起扑克,随着人流依次下车。按照列车长的嘱咐,他们刻意拉开距离,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顺利通过了出站口。

出了站,三人在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重新集合。仲昆看了看表,又望了望四周,说道:“咱们三人,打辆出租车。先送我回家。然后送你们俩。上午7点半钟,我到拖拉机厂家属宿舍找永明,我们一起骑车回齿轮厂。”两人点头应下,很快,一辆出租车停在他们面前,三人上车,朝着仲昆家的方向驶去。

在出租车里,仲昆下车后,坐在后排的苏大成和永明则小声交谈着。苏大成压低声音对永明说:

“姜还是老的辣,这个杨仲昆是个老江湖。能量大,将来必有大作为。现在看来,他与他父亲和哥哥,不是一条心。你将来投靠他时,一定要小心。”

永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上午七点半,阳光已经洒满了街道,仲昆准时来到拖拉机厂家属宿舍。他轻轻敲响永明家的门,片刻后,永明推着自行车走了出来。两人相视一笑,跨上自行车,迎着晨光,朝着齿轮厂的方向骑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