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技术爆炸(2 / 2)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人类舰队即使在最遥远的深空,也能与地球实现近乎无延迟的指挥协同!意味着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络将不再有滞后!这意味着战略层面的绝对信息优势!

整个控制中心沸腾了!就连林风,也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这近乎是触摸到了宇宙的某种底层规则!

然而,在这全球性(乃至星际性)的技术狂欢背后,一股潜流正在悄然涌动。

地球,华夏,西北某地下指挥中心。

一场级别极高的闭门会议正在举行。与会者并非全是军方或政府官员,还包括了许多顶尖科学家、大型国企负责人、乃至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

全息屏幕上,正展示着近年来一系列技术突破的溯源分析图。一个清晰而惊人的趋势呈现出来:

超过70%的颠覆性技术,其核心突破点或关键灵感,均直接源于华夏主导的项目——“南天门”计划、“烛龙”能源、月背遗迹研究、“启明”计划、以及由华夏科学家主导解析的“静海之眼”和远古基因编码。

屏幕上另一组数据则显示,在同盟资源调配中,华夏及其紧密关联的殖民地(希望星、幽渊星等)承担了超过50%的“金乌”计划资源上缴任务,而一些其他盟国和殖民地则贡献有限,甚至在某些技术合作中设置壁垒。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同志们,形势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并非要否定同盟的重要性,面对‘清理程序’,人类必须团结。

但是,当前的同盟架构,效率低下,内耗严重。许多关键技术的共享和转化,因政治扯皮和某些势力的私心而步履维艰。”

“反观我们自身,”他切换画面,显示出华夏本土及各华夏殖民地的生产效率、技术转化率、社会动员能力的数据,

“我们的体系,在应对生存危机时,展现出了更高的效率、更强的凝聚力和更远的战略眼光。我们的人才,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组织方式,才是这些技术得以爆发的基础!”

“我们必须思考,”另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接口道,“在确保同盟整体战略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保障我们自身文明分支的利益和安全?如何让我们的技术优势,更快、更直接地转化为我们整体的生存优势,而不是在无休止的协调和妥协中被稀释?”

会议的主题逐渐明确:在人类同盟的大框架下,寻求华夏文明圈(包括地球华夏本土及主要由华夏后裔开拓、文化同源的希望星、幽渊星等殖民地)更高程度的技术自治、资源协调自治和战略决策自主权。

他们主张,成立一个名为“炎黄共同体”的内部协调机制,在同盟章程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实现共同体内部的技术共享、资源调剂和人才流动,形成更高效的“小循环”,以更好地支撑整个同盟的“大循环”。

“同根同种,文化同源,面临生存危机时,我们更应信任彼此,凝聚力量。”会议主持人最后总结道,“这不是分裂,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生存,也是为了在未来不可避免的同盟内部博弈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确保我们的文明传承和利益不受损。”

会议决议被严格加密,通过一条独立于同盟通用网络的、绝密级的量子通讯链路(运用了部分最新突破的技术)发送往希望星和幽渊星。

李振邦和白锐几乎同时收到了这份来自“根”的密讯。

李振邦看着屏幕上“炎黄共同体”的构想,沉默良久。他想起了“金乌”征调时的艰难,想起了星际理事会上与其他代表的争执。最终,他缓缓点了点头。

白锐则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便将信息归档。于他而言,这不过是理性计算下的最优解。高效、可控、减少不确定性,符合逻辑。

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酝酿。技术爆炸带来的不仅是力量的提升,也悄然改变了人类文明内部的力量格局和凝聚力模式。在星际同盟的宏大叙事之下,基于文化、血脉和利益的更小、更紧密的团体,正在本能地寻求自保与自强之道。

同根同种的呼唤,在冰冷的宇宙深空中,似乎蕴含着一种古老而坚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