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希望星的曙光(1 / 2)

希望星,“新希望一号”生态穹顶(一期)。

与基地其他地方因资源抽调而弥漫的紧缩和忙碌氛围不同,这里的时间仿佛流淌得更加缓慢,充满了某种近乎神圣的期待。

空气湿润而温暖,混合着土壤、植物蒸腾水分和淡淡花香的生机勃勃的气息,与穹顶外那个永恒昏红、致命的世界形成了绝对的反差。

林薇博士站在一畦长势喜人的、叶片宽大的本土适应型薯类植物前,手指轻轻拂过叶面,检查着叶脉的色泽和土壤的湿度。她比几个月前清瘦了许多,眼下的黑眼圈清晰可见,但那双眼睛里燃烧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光芒。

她的生态穹顶项目,在“金乌”计划的阴影下,成了被压缩得最厉害的部分,几乎全靠她和团队成员挤出的零星资源和近乎乞讨来的“边角料”在维持。

但她们坚持下来了。

穹顶顶部的复合玻璃经过特殊镀膜,将希望星黯淡的阳光过滤掉有害辐射后,转化为更适合植物生长的特定光谱。

人工调节的日照周期模拟着地球的节律。滴灌系统精确地将每一滴宝贵的水和营养液输送到植物根部。这里的一切,都是人类智慧与自然顽强抗争后达成微妙平衡的证明。

然而,最大的挑战并非光照和水分,而是授粉。

他们带来的少数蜂群在低重力环境下表现得极不适应,工作效率低下,且死亡率惊人。

而希望星本土的昆虫(主要是几种类似跳蚤的小型生物)对地球植物毫无兴趣。许多作物,尤其是那些对果实产量至关重要的茄科和瓜类作物,花期过后便纷纷萎靡,无法结果。

“必须解决授粉问题,否则穹顶永远只能提供叶菜,无法实现真正的食物多样性和精神象征意义。”林薇对她的团队说,语气斩钉截铁。

尝试了多种方案:人工授粉——效率太低,无法大规模应用;风力模拟——效果不佳;甚至尝试用微电流刺激花蕊——收效甚微。

最终,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却又带着奇特效力的方案:微型无人机群授粉。

他们利用实验室库存里本用于其他项目的废弃零件和3d打印机,捣鼓出了几十个只有指甲盖大小、形似蜂鸟的微型无人机。它们由超微型电池驱动,配备了最简单的视觉识别系统(能识别颜色和花朵形状)和带有柔软刷毛的微型机械臂。

编程是最困难的部分。团队花了数周时间, 一丝不苟地录制和分析地球上蜜蜂授粉的飞行路径和行为模式,将其简化为算法,输入无人机群的控制核心。它们不需要像真蜜蜂那样聪明,只需要能循着预设的“花圃地图”,笨拙但准确地依次触碰花朵的中心即可。

第一次测试简直是一场灾难。无人机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有的卡在叶片间,有的掉进灌溉渠,还有的因为算法错误疯狂地撞击穹顶玻璃。

嘲笑和质疑接踵而至。在资源如此紧张的时期,浪费人力物力在这种“玩具”上,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但林薇顶住了压力。“任何一条新路,开始总是难的。”她带着团队,一遍遍调试算法,改进无人机的结构,增加抗碰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