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星,“新希望一号”主生态穹顶(一期)。
尽管规模被大幅缩减,但当第一缕经过滤后变得柔和许多的希望星“阳光”透过高强度复合玻璃,洒在刚刚破土而出的、来自地球的绿苗上时,聚集在此的人们依然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充满生机的低呼。
空气中弥漫着湿润土壤和植物嫩叶的清新气息,与外面那个昏红死寂的世界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比。
这里成了殖民者们劳累后最愿意停留的地方,哪怕只是静静地坐一会儿,看看那抹珍贵的绿色,也能极大地抚慰思乡之情和长期地下生活带来的压抑感。
然而,今天聚集在这里的一小群人,目的并非休憩。以陈健为首的几位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几位颇具声望的殖民者代表,正围坐在一株正在培育的 hope-7 型改良土豆苗旁边,气氛却与周围的宁静祥和格格不入,显得有些凝重。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陈健开门见山,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西区熔岩管的拓展刚刚找到节奏,就因为地球方面要求优先保障‘昆仑四号’预置仓库的建设而被迫放缓。
农业工厂的扩大计划,也因为需要等待地球审核最新的蓝晶能源利用方案而搁置了两个月!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资源调配,都要跨越数光年去打报告、等批示!我们是在这里过日子,不是在玩一个延迟超高的远程模拟游戏!”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强烈共鸣。
“没错,”农业负责人接口道,“他们根本不清楚我们这里土壤的微妙成分变化需要如何调整营养液配比!等他们的专家团队讨论出结果,黄瓜苗都旱死了!”
“还有人员管理,”社区代表抱怨道,“一次内部岗位调动,因为涉及三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地球人事部门竟然要求我们提交长达一百页的评估报告和潜在风险分析!就为了一个维护工程师的岗位!”
挫折感像积蓄已久的洪水,找到了宣泄的闸口。李振邦舰长之前的平衡策略虽然缓解了内部路线的直接冲突,却无法解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地球中央官僚系统对殖民地日常运作那无所不在、却又严重滞后的控制。
“我们感激地球的支援,没有‘昆仑号’,没有持续的技术和设备输送,我们站不住脚。”另一位工程师相对冷静地总结,“但是,舰长,现在情况不同了。
我们已经初步站稳脚跟,我们对自己的环境、问题、需求最了解。我们需要更大的自主权,才能更快、更灵活地应对这里的挑战。总是等着数光年外的指令,会错失良机,甚至会酿成大祸!”
陈健看向一直沉默聆听的李振邦:“舰长,这不是叛乱,这是为了更高效地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向地球同盟最高议会正式提出请求——赋予希望星殖民地更大的自治权。至少在资源调度、人员任命、内部建设规划上,我们应该拥有最终决策权,只需向地球报备,而非申请批准。”
李振邦目光扫过一张张殷切而焦虑的脸。他完全理解他们的感受。作为前线总指挥,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被无形绳索束缚的掣肘感。许多地球方面的指令,出发点是好的,却往往因为不了解前线实际情况而显得迂腐甚至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