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星,“新希望一号”地下基地深处,指挥中心旁的临时会议室里,气氛与外面机器轰鸣的建设热情截然不同,显得凝重而紧绷。一场决定殖民地未来走向的激烈争论,正达到白热化。
会议桌一端,是以首席地质工程师陈健为首的“适应派”。他头发凌乱,眼窝深陷,指着全息投影上基地的结构图,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希望星的地表环境改造是一个以百年为单位的漫长过程!指望生态穹顶?那点面积够干什么?杯水车薪!我们这三百万人的当务之急,是生存下去,并快速形成自我维持能力!”
他猛地一挥手,图像切换到地下结构的扫描图。“看看这些数据!这片远古地质活动形成的熔岩管网络,规模巨大,结构相对稳定!我们应该停止向上扩张,转而全力向下、向周边挖掘!将这些天然管道改造为居住区、农业区、工业区!利用地热能源,构建一个完全不受地表恶劣环境影响的、安全可靠的地下文明!这才是最务实、最高效的路线!”
另一边,生态穹顶项目的负责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林薇博士,毫不退让地反驳道:“陈工,您这是因噎废食!建立一个永远躲在地下的‘文明’?那和一群穿着高科技衣服的老鼠有什么区别?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存的欲望,还有文明的种子!阳光、开阔的空间、与自然(哪怕是改造后的)的接触,这些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对于文明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她调出生态穹顶的模拟效果图,一片微小的、但生机勃勃的绿色在昏红的世界里如同宝石般耀眼。“穹顶计划不仅仅是种几棵树!它是一个完整的、可扩展的封闭生态系统!是我们学习如何在这颗星球上真正‘生活’而不仅仅是‘存活’的第一步!是技术验证,是精神图腾!现在放弃,就等于否定了我们未来走向地表的可能!”
“图腾?林博士,我们现在没时间搞精神图腾!”陈健几乎是在低吼,“每一次地表活动都伴随着辐射超标和沙暴风险!每一次物资输送都消耗巨大能量!你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那个华而不实的玻璃罩子里,就是在拖延我们形成真正自给自足能力的进度!如果下一批补给舰延误,或者出现其他意外,你这个穹顶能喂饱三百万张嘴吗?”
“但完全转入地下就是自断手脚!”林薇据理力争,“长期封闭环境会导致心理疾病爆发!缺乏阳光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钙流失!我们的后代难道要变成苍白、脆弱的穴居人吗?我们是在建设新家园,不是在挖坟墓!”
双方的支持者纷纷加入战团,会议室里充满了各种数据和情绪的碰撞。
“地下的安全性无可替代!看看潘多拉传来的消息!我们至少不用担心被巨型怪物袭击!”
“但我们也失去了发展的上限!永远困在洞里!”
“农业工厂的效率远超基于阳光的农业!”
“但那耗能巨大!地热能源也不是无限的!”
“这是生存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