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睛紧贴在瞄准镜后,那个缩小的、充满刻度的世界里,正进行着另一场无声却更加凶险的战争。
当第一声枪响,子弹击中张世普面前的树干时,何良的瞄准镜十字线,就已经如同拥有自主意识般,瞬间锁定了子弹来源的大致区域——对面山坡上,一片茂密的、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的林区。他的大脑像一台高速计算机,开始疯狂运转:
? 弹道分析: 根据子弹击中树干的位置、角度,以及声音传来的微弱时间差,他迅速在脑海中构建了一条虚拟的弹道轨迹。终点,指向对面山坡大约三百米外,一片看起来毫无异常的墨绿色树丛。
? 环境因素: 风速、湿度、地心引力……所有这些数据在他心中瞬间完成修正。他的手指轻轻搭在扳机护圈上,肌肉保持松弛,却又随时可以爆发出致命的力量。
? 心理博弈: 对方为什么开枪?是为了威慑?还是真的发现了张世普的致命破绽?从这果断的一枪来看,对方很自信,甚至可能有点……炫耀?何良排除了后者,真正的高手不会炫耀,这更可能是一种高效的“区域封锁”战术,意在压制我方移动,制造心理压力。
童安然冒险进行的第二次试探,给了何良更关键的信息。第二发子弹的弹着点,与第一发有细微但可辨别的差异。通过瞄准镜的精密刻度对比,他几乎可以确认:
对方在移动。
不是一个大幅度的位移,而是在第一个射击阵位旁边几米的位置,寻找了一个新的、可能视野更好或更隐蔽的射击点。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习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使是微小的移动,也能有效避免被反狙击手锁定。
此刻,何良的内心独白是冷静到极致的分析:
“位置确认,A区,第三棵冷杉树下方的岩石缝隙,或右侧那丛茂密的杜鹃花后……第一个射位可能性70%。移动后第二个射位,在左上方约五米处的乱石堆,可能性80%。”
“但是,‘时间差’不够。”何良心中默念。对方开完枪后,转移、隐蔽、重新架枪、观察……这一套流程,对方完成得极其流畅迅速。而何良自己,从发现目标到调整瞄准、稳定呼吸、扣动扳机,也需要一个绝对稳定的“窗口期”。现在,这个窗口期被对方的机动性压缩了。如果他此刻贸然开枪,子弹飞出需要时间,而对方很可能在他扣动扳机前的瞬间,就已经察觉到了危险(或许是第六感,或许是瞄准镜的反光,又或许是鸟群的惊飞),从而先行一步将他锁定。这是一场关于速度、耐心和预判的终极较量。
“耐心。猎人与猎物的角色,随时会互换。” 何良在心中对自己说。他需要对手犯一个错误,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瞬间的疏忽。或者,他需要童安然和张世普能创造出更好的机会。
无线电耳机里,传来田甜(狸猫)压低但难掩焦急的声音:“山鹰,什么情况?收到请回答!对方位置能确认吗?”她的声音像一根绷紧的弦,透露出掩体后方她紧绷的神经。作为团队的信息枢纽和支援力量,她无法直接看到高处的对峙,只能通过零星的枪声和队友的险境来判断局势,这种未知和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煎熬。
何良的回应简短、冰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通过喉麦传出:“位置大致确认。目标机动性强。需要时机。”每一个词都像一颗冰粒,砸在田甜的心上,也传递给了童安然和张世普。
而在对面山坡,那片墨绿色的阴影里,代号“夜枭”的敌方狙击手,刚刚完成了一次不到三米的侧向匍匐移动,此刻正静静趴在一丛茂密的蕨类植物后方,仅通过步枪瞄准镜观察着下方。他的脸上涂着厚厚的油彩,看不出表情,只有一双眼睛,如同最冷静的掠食者,闪烁着无机质般的光芒。
他同样感受到了压力。标,缩回去的速度很快;而第二个进行试探性观察的目标,动作更加老辣,明显是诱饵。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隐约的直觉——自己被盯上了。不是具体的视线,而是一种同类之间的气息感应,一种如同芒刺在背的感觉。这片战场上,还有另一个狙击手,一个水平可能不亚于自己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