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王爷,你的bug被我找到了 > 第87章 数陈利弊,巧辩朝堂

第87章 数陈利弊,巧辩朝堂(1 / 2)

初夏的晨光透过高窗,洒在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今日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有些不同。龙椅上的皇帝萧玦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底下衮衮诸公,最后在立于武将班列稍后位置的林晏清身上停留了一瞬。他知道,今日他这位义妹兼“特殊参谋”,要在这天下中枢之地,投下一块不小的石子。

起因是几日前,林晏清通过萧煜呈上了一份颇为详尽的陈条,并非直接奏折,而是以“浅见刍议”为名,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劝课农桑以固本”、“通商惠工以增源”、“修利陂渠以备患”、“广启民智以厚风俗”的四项长远之策。皇帝阅后,沉思良久,决定将此议端上朝堂,令群臣共议。

果然,当内侍朗声将陈条要点宣读完毕后,殿内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率先发难的是国子监祭酒,一位须发皆白、以恪守古礼着称的老臣。他手持玉笏,出列躬身,声音洪亮却带着不满:“陛下!安平郡主所陈,看似有理,然则‘通商惠工’之言,未免有舍本逐末之嫌!我朝立国之基,在于农桑。若使民皆趋利逐末,何人还愿安心稼穑?长此以往,恐伤国本!至于广设乡学,更是耗费巨大,且恐使民智开而心性浮动,不利教化!”

他一带头,几位保守的御史和翰林也纷纷附议,言语间多是对“重商”、“兴学”的质疑,认为这是动摇国本,浪费国库。

林晏清安静地听着,面色平静。她早已预料到会有此反应。待到议论声稍歇,她才在皇帝示意的目光下,从容出列,立于殿中。

她没有直接反驳老祭酒,而是先向皇帝和众臣行了一礼,声音清越温和:“祭酒大人所言,乃老成谋国之心,晏清感佩。农桑确为国之根本,晏清从未敢忘。故而陈条之首,便是‘劝课农桑’。”

她顿了顿,目光转向户部尚书:“王大人掌管天下钱粮,晏清有一问,若有一地,因改良犁具,一夫所耕之地,由三十亩增至四十亩,所产粮谷,除缴纳赋税、满足自家温饱外,尚有余裕。请问大人,此余裕之粮,于国于民,是有利还是不利?”

户部尚书王大人略一思索,答道:“民有余粮,则遇灾不慌,市面粮价可稳,国库征收亦更有保障,自然有利。”

“多谢大人。”林晏清微微颔首,继续道,“再问,若此农户将余粮售出,换得银钱,或添置衣物,或修缮房屋,或供子弟读书。请问,制作衣物之工匠、修缮房屋之劳力、教授蒙童之先生,他们是否也因此农户之‘余裕’而得以生存,并缴纳赋税?”

王尚书捻须点头:“此为自然之理。民间有交易,则百业可兴,税源可广。”

“这便是了。”林晏清环视众臣,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晏清所言‘通商惠工’,并非鼓励人人弃农经商,而是希望‘农’之根基稳固后,其产出的‘余裕’,能通过‘工’与‘商’得以流转。如同人体,农桑为五脏,提供气血(粮食布帛);工坊为筋骨,强健体魄(制造器物);商路则为血脉,流通气血(交易货殖)。血脉不通,则五脏虽好,筋骨虽强,人体亦难康健。唯有气血充盈,血脉畅通,筋骨强健,方是真正的强国之象。”

她巧妙地将经济系统比作人体,避开了敏感的“重农抑商”之争,转而强调“流通”与“循环”的重要性。这番比喻形象生动,让不少原本皱眉的大臣陷入了思索。

接着,她开始引入类似“数据模型”的思维方式,虽然用的是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表述:“晏清曾查阅部分州县志,略作推算。譬如,甲县年产粮百万石,除自用与税粮外,约有十万石余裕。若此十万石能顺利售往缺粮之乙地,则甲县农户得银钱,可改善生活,可投入再生产;乙地百姓得粮食,可免饥馑;往来贩运之商贾,亦能获利,并缴纳商税。朝廷所得,不仅甲县之农税,更有流通环节之商税,以及两地因民生改善而可能提升的潜在税收。反之,若余裕之粮困于本地,无法流通,则其价值大打折扣,于国于民,皆是损失。”

她没有给出精确的现代数学模型,而是用了“查阅推算”、“略作推算”这样符合时代认知的说法,举出一个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例子,来展示流通带来的倍增效应。

“至于兴修水利,”她话锋一转,指向工部尚书,“李大人深知,去岁南方水患,朝廷赈济所耗钱粮几何?若能将其中部分,用于平日在其上游地势合宜之处,修建陂塘水渠,以蓄水抗旱、分洪减涝。虽一时投入,却可保数万亩良田连年丰稔,减少未来可能发生的、数倍于投入的赈济之资。此中得失,想必李大人比晏清算得更清。”

工部尚书李大人闻言,不由点头。他是务实派,深知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往苦于朝廷经费总是倾向于应急而非长远预防。林晏清这番话,可谓说到了他心坎上。

最后,关于普及教育,林晏清再次用了“种子”和“基础”的比喻:“广设乡学,并非要培养多少秀才举人,而是如同为万千民户,点亮一盏微弱的灯烛。使其能识得官府告示,懂得基本算法,明白事理,减少蒙昧。试想,若乡间里正、族老,甚至普通农户,能看懂朝廷劝农政令,能计算田亩收成,能明辨是非曲直,于朝廷政令通达、地方治理、民风教化,其助益岂是银钱可以衡量?这如同建房,根基牢固,方能撑起万丈高楼。民智开启,方是国家长治久安最深厚的根基。初期投入或大,然其利在千秋,潜移默化,功莫大焉。”

她没有空谈“教育平等”、“开启民智”的大道理,而是紧紧围绕“利于治理”、“减少蒙昧”、“巩固根基”这些统治者最关心的实际利益来阐述。

整个陈述过程,林晏清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激昂慷慨,始终保持着冷静、平和的语调,用清晰的逻辑、形象的比喻和贴近实际的数据推算,将一套融合了“经济系统循环”、“基建长期投资”(水利)、“人力资本提升”(教育)等现代理念的治国方略,包装成了符合古代君臣认知的“固本培元、流通增源、未雨绸缪、启智厚基”的务实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