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标”项目率先取得突破!通过对古老日志的分析,他们成功识别出了三种低级别“观察单元”的固定扫描循环模式!基于此,陈筱雨团队开发出了针对性的“规律性规避算法”。基地的外部感应器和隐匿力场 now (现在可以)提前预判这些单元的扫描节奏,在其扫描间隙进行更大胆的能源调度和设备活动,如同在探照灯扫过的阴影间跳跃,极大提升了基地的运行效率和隐蔽性。
“坚壁”项目获益最大!那些早期“架构”空间站的结构图,虽然粗糙,却揭示了其能量传导和防御系统的一些基础设计哲学。李静雅的工程团队(在远程指导“帷幕号”维修的同时)受此启发,对K-23基地的护盾发生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新型护盾并非一味强调绝对强度,而是更注重能量的“层级耗散”和“频率偏转”,专门用于对抗“架构”单位那种带有规则侵蚀性的攻击特性。虽然整体能量阈值提升不多,但防御效率提高了30%!
“薪火”项目中,艾斯特拉和卡米拉博士专注于研究那段关于“核心协议逻辑悖论”和“自由变量”的日志。她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想:这个“自由变量”是否就是“架构”无法完全掌控、甚至感到“恐惧”,进而必须将其标记为“熵”并清理的东西?这是否是“架构”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相关研究被列为最高机密,所有数据进行了物理隔离存储。
“深瞳”项目则根据救援“帷幕号”时面临的远程导航和通讯难题,加速了新一代超光速中继卫星的研发和布设计划,旨在构建一个更灵活、更抗干扰的通讯网络,避免再次出现孤舰失联的困境。
“唤醒”项目,苏婉清在稳定艾莉西亚病情的同时,发现她体内那种变异能量签名在与“芽”的能量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稳定效应。她开始尝试利用“芽”的能量,结合基地的医疗科技,制作一种新型的神经稳定剂,希望能唤醒艾莉西亚,并弄清楚她那些可怕呓语的真相。
一周后,救援舰队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飘零的“帷幕号”。大量的维修物资和工程师被运送过去,开始对“帷幕号”进行大规模现场维修。
又过了两周,“帷幕号”在李静雅的操控下,拖着尚未完全修复、但已能进行短距跃迁的舰体,在救援舰队的护卫下,艰难地返回了K-23基地。
当伤痕累累的“帷幕号”缓缓滑入机库时,迎接它的是劫后余生的沉默和更加坚定的目光。
艾莉西亚被迅速送入最高级别的医疗隔离室,由苏婉清亲自负责。 抢修回来的数据被完全导入基地数据库。 “帷幕号”的彻底修复和升级被列入最高优先级。
经过这一次几乎覆灭的冒险,K-23基地虽然伤痕累累,却如同经过淬火的钢铁,变得更加坚韧。新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正在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
基地,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在黑暗的锤打下,正以惊人的速度砺石铸锋。
然而,艾莉西亚昏迷前那句“它们醒了”的警告,如同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所有人——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