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春晚邀约(1 / 2)

公司依旧在按部就班地发展。

财务、宣传、制作各个环节,都像是已经磨合到了一种稳定的节奏,运转平稳而不显突兀。

王轩却没有时间去过多关注,他每天仍旧埋在片场,面对的是繁琐的镜头、重复的走位和一遍又一遍的台词打磨。

表面看去,王轩是个埋头苦干的“新晋导演”,掀开头套才发现原来是小瘪三,哦,不对,应该是“内地第一男歌手”。

毕竟在外界的热闹声浪里,他的名字早已和“现象级”捆绑在了一起。

尤其是最近,他的第三张专辑大卖。

发行不过一个月,销量数据一路飙升,口碑和话题双丰收。

《青花瓷》作为中国风的巅峰之作即使是提前问世,照样可以火出圈。

大街小巷、酒吧KtV,甚至校园广播里,都能听到那几段旋律。

它们带着古韵,却又紧扣现代听众的心弦,仿佛在流行音乐的洪流里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支流。

外界很快认可了王轩之前给自己贴的标签——“中国风的开创者”。

现在这已经不是王轩自己找媒体报道自吹自擂了,而是一个经过市场和舆论反复验证之后才落下的称号。

要知道,娱乐圈里从不缺乏一时的热点和昙花一现的歌手。哪怕是销量惊人,如果不能延续,终究还是会被认定为“运气好”。

但王轩接连三张专辑,每一张都能拿出叫得响的作品,尤其是如今还能依靠中国风再次点燃市场,这份稳定性和持续性,已经不是“偶然”可以解释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春晚剧组终于坐不住了。

在正常情况下,春晚的节目早在十月就已经初步定型。

到十二月,更是进入第三次彩排阶段,想要再临时加人,几乎是天方夜谭。

毕竟,这样一台被视为“全国第一舞台”的晚会,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是数月甚至一年的筹备与打磨。

临时加人,不仅意味着流程需要调整,其他节目还要相应配合。

可这一次,偏偏破了例。

原因无他,王轩实在太火了。

在十月、十一月时,春晚导演组曾经有人提过王轩的名字。但那时意见并不统一。

有人觉得他所谓的“中国风”大概只是公司包装出来的噱头。

更何况,春晚向来要考虑“全面性”,不能过于追逐潮流,免得显得轻浮。于是,那一回王轩并没有收到正式的邀请。

然而时间证明了一切。

专辑销量直线上升,歌曲热度不断延续,连海外华人社区都在谈论他的作品。

等到十二月,谁都不得不承认:王轩的出现,已经不单单是流行音乐的热闹,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的中国风,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实地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这时候,春晚再不出手,就显得滞后了。

于是,彩排安排下来了。虽然已经是第三次彩排的时间点,但导演组硬是挤出了一个空位,把王轩的节目排了进去。

有人感叹,这样的待遇在历届春晚中并不多见。

能在最后时刻被加进来的人,往往都是已经无需再用成绩证明自己、在全国范围内公认的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