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人手有限,专业化程度也远不及那些老牌制片厂,所以他把前期的琐事干脆交给了表舅和刘梁去操持。两人一个负责行政与人脉,一个盯着剧组事务,配合倒是默契。
只是,电视剧和电影的差距,王轩心里门儿清。电视剧班底虽然能应付,但拍电影终究不是一个路子。
电视剧习惯了多机位——三机、四机甚至六机齐开,把演员的表演一遍过录下来,再在后期剪接中挑选镜头。
这种方式效率高、成本低、也能保证演员状态的完整性。可电影完全不同,它讲究的不是“全都拍下来再拼”,而是“精准捕捉和构图”。
一台摄影机,一个机位,从头到尾重拍数遍,为的就是抓住最理想的画面。每一个镜头,都像是油画上的一笔,容不得含糊。
因此,摄影师的水准几乎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气质和成色。王轩深知,这一点马虎不得。
一个真正出色的摄影师,不只是把画面拍清楚那么简单,而是要懂得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景深的控制,甚至是情绪氛围的烘托。
镜头语言往往能替代台词,把观众的注意力带到导演想要的地方。比如老谋子,出身就是摄影师,他的电影剧情常常被人挑刺,说人物单薄、逻辑欠奉,但画面之美,却几乎没人能否认。
《英雄》就是极佳的例子,色彩美学被运用到了极致,红、黄、绿、白、黑,每一段的色彩都像一幅极致的画卷,几乎把观众拽进了一个纯粹的视觉世界。
想到这一点,王轩心里有些犯难。轩韵文化虽说做了部电视剧,摄影团队也有几个能打的,但说到底,那些人习惯了快节奏和流水线式的拍摄,他们可能在电视剧里拿得出手,可放到电影项目里,恐怕就显得力不从心。
电视剧摄影和电影摄影之间的差距,和职业球员踢野球的差距差不多,不是一个概念。
“看来,这事还得王权去跑一跑。”王轩心里暗暗盘算。王权是公司里最擅长社交和打通关系的,多少认识些业内人脉。好的摄影师不光要有技术,还要能被请得动。
大牌摄影师一般不缺片子拍,他们挑项目,比导演还挑剔。预算、剧本、团队、主演,样样都得合他们的眼缘,否则宁愿闲着,也不会随便接活。
王轩自己清楚,作为新人导演,他的名头不够响亮,要想请来业内顶尖的摄影师几乎不可能。但退而求其次,至少要找到一个有过电影经验、对画面美感有独到理解的人,否则这部电影一开机,整个质感就会掉档次。
投资有限,他也不能用钱砸出个世界一流的摄影指导,但若是能找到一个愿意和他一起成长的合适人选,那才是真正的幸运。
他揉了揉眉心,拿起电话,叮嘱王权:“你重点去打听几个靠谱的摄影,最好有点电影节参赛经验的。电视剧那帮老伙计暂时放一放,这片子要是拍砸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王轩明白,这是自己从歌手到导演的第一次转身。音乐能靠旋律打动人,而电影,光有故事和演员不够,还需要画面的诗意与力量。摄影师,就是那把打开诗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