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闲云渡异录 > 第66章 公孙九娘(上)

第66章 公孙九娘(上)(1 / 2)

雨是半夜下起来的。

不是那种淅淅沥沥的江南梅雨,是北方的秋雨,又冷又硬,砸在闲云轩的青瓦上,噼啪作响,像是无数冤魂在敲打着人间的窗。

陈科坐在窗前,手里捧着那本越来越沉的《聊斋》。

书页没有翻动,他却能感觉到里面的东西在躁动。不是某一个故事,是很多个声音,很多段恩怨,很多未了的执念,在书页间流淌,碰撞,嘶鸣。

刘芯彤坐在他对面,手里握着一杯早已冷掉的茶。

她的指尖还在微微发抖。

三天前,在滨江公园那块冰冷的鹅卵石上“读”到的画面,还在她脑子里挥之不去——那双嵌着油污的手,那窒息的绝望,那外地口音的恶毒诅咒。

那不是推理,不是猜测,是直接灌进她脑子里的、属于死者最后时刻的烙印。

陈科说,这是书灵在“喂养”她。

可这“食物”让她反胃。

“又来了。”陈科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死水。

刘芯彤抬眼看他。

他没有看她,目光落在窗外被雨幕模糊的夜色里。

“怨气,很浓的怨气,带着几百年前的腥风血雨味儿。”他轻轻吸了吸鼻子,仿佛真的能从那潮湿的空气里品出铁锈和腐朽的味道,“不止一股,很多股……但有一个,特别尖,特别厉,像淬了毒的针。”

话音未落,刘芯彤放在桌上的警务通就尖锐地振动起来。

屏幕亮起,来电显示——玄武。

陈科的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近乎冷酷的笑意:“看,送‘饲料’的来了。”

刘芯彤接通电话,按下免提。

玄武的声音透过雨声传来,比平时更冷,更硬,像块冻透了的铁:“刘顾问,陈先生。紧急案件,需要二位即刻协助。”

“说。”刘芯彤言简意赅。

“四十八小时内,三名死者。李默然,明史专家;赵承安,古董商人;孙启明,地方志编纂。”玄武报出的名字带着一种冰冷的节奏,“死因初步判定皆为心脏骤停,无外伤,无中毒迹象,无既往病史。现场唯一共同点——残留有无法解释的阴性能量反应,初步评估为……高度凝聚的怨念。”

陈科慢条斯理地给自己续了杯热茶,水汽氤氲了他没什么表情的脸:“死的都是跟故纸堆打交道的人。”

“是。”玄武承认,“而且,都与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有关。李默然专攻明清易代史,赵承安主营明清瓷器杂项,孙启明正在修订本市的明清人物志。”

刘芯彤立刻抓住了关键:“怨念能量有源头吗?”

“有。追踪显示,能量源头指向城北刚发掘不久的‘翠屏山明末墓葬群’。”玄武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其中一具保存相对完好的女尸,编号7。根据墓志铭,她叫公孙九娘。”

公孙九娘。

这个名字被玄武用毫无波澜的语调念出来,却让刘芯彤的心头莫名一悸。她下意识地看向茶几上的《聊斋》。

书,安静地躺着,但她仿佛能听到某个角落里,有女子在幽幽哭泣。

“知道了。”陈科放下茶杯,站起身,“地址发过来,我们去看看那位……公孙姑娘。”

……

翠屏山墓葬群笼罩在凄冷的雨幕里。

考古队的临时工棚亮着惨白的灯光,像荒野中的孤坟。

负责接洽的是一位姓吴的年轻研究员,脸色比灯光还白,不知是冷的还是吓的。

“太邪门了……”吴研究员领着他们走向发掘区,声音发颤,“那具7的女尸,出土的时候面容栩栩如生,就像睡着了一样。可这几天,守夜的人都说……说晚上能听到女人在哭,在唱戏,唱的还是昆曲《牡丹亭》!”

陈科脚步不停,目光扫过泥泞的工地,掠过那些被塑料布覆盖的探方和棺椁,最终定格在位于墓葬群中心偏东的一个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