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日本公开赛冠军的荣耀与奖金,屈正阳随队返回北京,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荣誉背后,是更加刻苦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乒乓球馆,永远是他打磨技术、锤炼意志的最核心阵地。
这次日本之行,尤其是与张本智和等速度型选手的对抗,让他对“国术乒乓”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优势在于控制、变化和关键时刻的“奇效”,但在应对极端速度和力量的持续冲击时,对自身体能、反应和发力效率的要求也极高。
“系统,”屈正阳在脑海中下达指令,“基于日本公开赛的数据,全面评估我当前技术体系在面对顶尖速度力量型选手时的稳定性与风险,并给出优化建议。”
“指令已接收。开始综合分析...”
“评估报告生成中...”
“优势:节奏控制能力突出(评级A+),关键分心理素质与战术执行力卓越(评级S),技术独特性造成对手普遍不适应(评级A)”
“劣势:极限被动防守下的发力衔接效率需提升(评级B),应对超高速连续进攻时体能消耗高于传统打法约8%(评级B+),部分融合动作在高速对抗中完成度有下降趋势(评级B)”
“优化建议:
1. 强化核心肌群爆发力与耐力训练,重点提升在重心快速移动中的发力稳定性。
2. 针对“听劲化力”环节进行专项模拟训练,提升在0.2秒内完成卸力并转入反击的肌肉记忆。
3. 建议将“寸劲”发力更广泛应用于接发球和第一板上手环节,争取开局主动。
4. 推演并生成主要对手(张本智和、林昀儒、奥恰洛夫等)的强化版战术模型,进行针对性破解训练。”
看着脑海中清晰列出的报告,屈正阳若有所思。系统的分析一针见血,直指要害。他需要的不是在一条路上走到黑,而是不断微调、优化,让这套体系更具普适性和杀伤力。
接下来的训练中,屈正阳在教练组和系统的双重指导下,开始了更具针对性的强化。
在体能训练房,他不再满足于常规的力量训练,而是引入了更多模拟击球发力的功能性训练,尤其注重腰、腿、胯为核心的动力链传递效率,这与内家拳的“发力于根,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球台上,他针对系统指出的“发力衔接效率”问题,进行了大量多球练习。陪练员模拟对手的超高速进攻,屈正阳则反复练习在极限防守状态下,如何利用身体细微的旋转和重心起伏(类似“吞身”、“靠身”的雏形)来化解来球力量,并瞬间衔接反击。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艰苦,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汗水浸透了一地又一地的地胶。
同时,他利用系统的“模拟对手生成”功能,在脑海中以及与陪练进行实战对抗。系统生成的“虚拟张本智和”速度更快,搏杀更凶;“虚拟林昀儒”手感更细腻,变化更多端。屈正阳在与这些“完美版”对手的较量中,不断试验着各种国术技巧的应用时机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