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巡回赛第二站的备战(1 / 2)

2014年5月17日,韩国首尔体育馆外细雨缠绵,场馆内却热浪翻涌。屈正阳提着训练包踏入场馆的瞬间,扑面而来的声浪险些将他掀个趔趄——看台上密密麻麻挤满了韩国观众,红色的“李尚洙必胜”应援牌晃成一片,呐喊声像重锤般砸在耳边,透着毫不掩饰的主场压迫感。

“这阵仗,比日本公开赛还狠。”樊振东跟在身后,忍不住咂舌,手里的平板电脑还在刷新着数据,“阳哥你看,李尚洙刚结束训练,韩媒都在吹他‘反手生胶无人能破’,说这次要在家门口拿冠军。”

屈正阳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训练场另一侧,李尚洙正对着陪练反复锤炼反手技术。生胶球拍击打球的声音格外清脆,球落地后带着诡异的侧滑,陪练好几次扑到台前,都没能精准控制回球方向。他眼神一凝,在脑海中对系统下达指令:“扫描李尚洙近期训练及比赛核心数据,生成针对性分析报告。”

系统界面简洁弹出,仅呈现关键信息,无任何冗余技能罗列:

“对手:李尚洙”

“核心技术:反手生胶弹击(平均速度192k/h,侧滑幅度±15,击球点距台0.3)”

“状态趋势:近3场赛事胜率100%,反手得分占比65%,正手近台摆短失误率28%(较上月上升5%)”

“应对建议:1. 台内控短逼其正手;2. 中远台多拍消耗体能;3. 卸力时保持拍面与球台夹角45°,化解侧滑”

随后,界面悄然隐去,不留半分干扰。

“看来对方又提升了许多,确实有点东西,但也不是没破绽,既然能打赢你第一次,就能打赢你第二次。”屈正阳摩挲着球拍胶皮,指腹划过那些因常年训练磨出的纹路,“他的反手生胶靠的是‘快’和‘滑’,只要顶住第一波弹击,逼他用正手,优势就到咱们这边了。”

两人走到专属训练台旁,樊振东立刻切换到“陪练模式”,拿起另一块球拍模仿李尚洙的动作:“阳哥,我先模拟他的发球和反手弹击,你试试刚才系统给的应对方法。”

哨声刚在两人默契中响起,樊振东就发出一记侧旋短球,直奔屈正阳反手。屈正阳依言启动“玉女穿梭”步法,0.025秒内移位到位,球拍后引0.45厘米,“如封似闭”的卸力技巧瞬间施展——可生胶的侧滑比预想中更刁钻,球擦着球拍边缘飞出界外。

“啧,这侧滑太贼了。”屈正阳皱眉,系统的实时分析立刻在脑海中响起:“卸力时拍面角度偏差3°,导致侧滑力未完全化解,建议微调拍面至42°,加强手腕稳定性。”

他调整姿势,樊振东再次发球弹击。这一次,屈正阳精准控制拍面角度,球落在球拍中心后,借着卸力的惯性手腕轻翻,“横拳”搓球带着±30°侧旋,稳稳落在台内死角!樊振东模仿李尚洙的正手动作,仓促扑台却没能回防到位,球下网。

“漂亮!阳哥,这下对了!”樊振东兴奋地挥了挥球拍,“系统显示刚才那记应对成功率82%,比上一个球提升了27%!”

屈正阳没有停手,反而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再来,速度提10%,模拟他的极限状态。”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训练馆里只剩下球拍击球的脆响和两人偶尔的交流声。汗水顺着屈正阳的下颌线滴落在球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红色比赛服的后背早已被浸透,贴在身上勾勒出紧实的肌肉线条。樊振东也没闲着,不仅要模仿对手动作,还要随时记录数据,平板电脑上的Excel表格里,密密麻麻记满了“应对成功率”“卸力角度偏差”等参数。

“歇会儿!”一道熟悉的声音传来,秦志戬教练拿着两瓶冰镇运动饮料走过来,将其中一瓶塞进屈正阳手里,“训练要讲方法,不是蛮干。李尚洙的体能不如你,你要是现在把体力耗光,明天比赛怎么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