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办公室。
三天后。
由王建国司长亲自签发的《关于驻海三团擅自改造精密设备可能造成重大资产损失风险》的紧急情况通报,正安静地躺在部长的红木办公桌上。
与之并排放着的,是另一份报告——
一份来自驻海三团政委谭正明、厚实详尽、附带大量数据对比照片及技术说明材料的正式报告。
李部长戴着老花镜,手指缓慢地敲击着谭政委报告上那一行醒目的标题——
《关于我团成功对机床进行技术改造及效能倍增的总结汇报》。
他刚刚仔细看完了谭政委的报告。
里面不仅有清晰的前后数据对比,有完整的改造过程记录。
还有战士代表摁了红手印的联合证明。
证实机器运转良好,解决了生产瓶颈。
报告最后,谭政委以个人党性担保,愿为此次技术创新的所有后果承担责任。
这份报告,扎实、诚恳、充满力量。
李部长忍不住拍案叫绝。
然后,他拿起了王建国那份“紧急情况通报”。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一份是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技术总结。
另一份则是充满臆测、“可能”、“风险”、“破坏”等空洞指责的政治控诉。
“胡闹!”
李部长猛地一拍桌子,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威严和怒意。
秘书在门外吓了一跳。
他按下内部通话器,声音冷峻:
“让王建国同志立刻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另外,通知纪检组的同志也过来一下。”
王建国正志得意满地品着茶,想着这次既帮了外甥,又打击了老对头谭正明,一石二鸟。
听到部长召唤,他整理了一下衣领,自信满满地走向部长办公室。
然而,一进门,看到部长阴沉如水的脸色,以及旁边两位表情严肃的纪检干部。
王建国的心猛地一沉。
“王建国同志。”
李部长指着桌上那两份报告,声音没有一丝温度:
“关于驻海三团的事情,你这份‘紧急情况通报’,依据是什么?做过实地调查核实吗?有没有征询过相关技术专家的意见?”
“部长,我......”
王建国额头瞬间冒汗,他强自镇定:
“情况紧急,我是接到一线同志的紧急汇报,为了防止国家资产遭受更大损失,才.......”
“一线同志?哪个一线同志?是方国栋吗?”
李部长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
“他什么时候成了技术专家了?他的判断,能作为你签发这种严重指控文件的唯一依据?”
“这...主要是考虑到谭正明同志可能存在监管不力......”
王建国试图转移焦点。
“监管不力?”
李部长拿起谭政委的报告,“啪”的一声摔在他面前:
“谭正明同志的报告里,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步骤,有数据,有论证,有群众证明!他甚至用党性担保!”
“你呢?你的依据就是‘可能’、‘风险’?王建国同志,你这是严重的失职!是滥用职权!”
“甚至是为了私人关系和派系斗争,不惜污蔑打击一线真正做出贡献的同志!”
“部长,我绝对没有私心......”
王建国脸色煞白,试图辩解。
“有没有私心,让纪检的同志和你慢慢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