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赵达功在帝都为汉东宏图奔波之时,吕州月牙湖,一场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并迅速发酵。
起初,只是在一些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在部分拆迁户聚集的场合,开始流传一些听起来颇为“怀旧”和“不平”的论调。
“听说了吗?以前赵公子那个美食城,其实也没多大污染,好歹还解决了咱们周边不少人的就业呢!”
“就是!人家赵瑞龙最后还把拆迁款捐了,也算做了件好事。怎么现在倒好,拆了个小的,建个更大的?这度假区一开,那人流量,那污水垃圾,污染能小了?”
“可不是嘛!以前说美食城污染要拆,现在搞度假区就不怕污染了?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我看啊,就是换了个名头,折腾咱们老百姓罢了!说什么环境保护,都是借口!”
这些看似随意的议论,带着某种刻意引导的倾向,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播。很快,嗅觉灵敏的一些本地自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开始出现类似的帖子,标题更加耸动:《月牙湖之殇:从美食城到度假区,是环保进步还是利益驱动?》《赵瑞龙VS侯亮平:谁才是月牙湖真正的“破坏者”?》《拆小建大,吕州月牙湖环保标准为何双重?》
这些帖子刻意模糊了当初赵瑞龙美食城项目被叫停的具体情况,只强调其“带动就业”和“捐款”的“正面”形象,同时极力渲染新建度假区可能带来的环境压力,质疑项目决策的公正性和环保动机。
舆论的发酵速度是惊人的。
在赵瑞龙暗中的推波助澜下,这些质疑声浪迅速从吕州本地蔓延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网络空间。
网民开始跟风批评吕州市委市政府“决策草率”、“双重标准”、“为了政绩不惜牺牲环境”。
更糟糕的是,几家惯于炒作华夏环保议题的外媒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热点”,开始添油加醋地进行报道,将月牙湖项目歪曲为“中国式发展的又一例证”——以环保之名行破坏之实,并隐晦地将矛头指向政治体制和决策过程。
一时间,关于吕州月牙湖度假区的网络评价急转直下,从之前备受期待的重点项目,变成了众矢之的的“污染嫌疑项目”、“面子工程”。各种质疑、批评甚至谩骂充斥着相关新闻的评论区。
当秘书将整理好的舆情简报小心翼翼地放在侯亮平办公桌上时,他正在审阅度假区最新的施工进度表。
侯亮平·带着愉悦的心情拿起简报,只看了一眼,脸上的笑容便瞬间凝固了。
随着目光在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和充满恶意的评论上移动,侯亮平的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握着简报的手指因为用力而颤抖。
一股刺骨的寒意,从侯亮平的脚底瞬间窜遍全身。
他耗费了无数心血,顶住了巨大压力,自认为为吕州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立下了大功劳的项目,怎么会转眼之间就变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办公室里中央空调持续吹出温暖的热风,但侯亮平却感觉如坠冰窟,内心一片冰凉。
侯亮平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远比拆迁谈判更为凶险和复杂的困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