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双城联动(2 / 2)

“启明书记,韩市长,各位海陵的同仁,”他声音清晰而有力,“我们静海的优势,在于抓住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尤其是在半导体和通信领域,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而海陵市,是我们汉东乃至全国都知名的制造业重镇,尤其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和船舶制造,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技术积累深厚。”

他顿了顿,让众人消化一下,继续说道:“我们的产业,看似一个偏‘软’、偏‘新’,一个偏‘硬’、偏‘实’,但内在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高端船舶和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大量的芯片、传感器、通信模块和控制软件,这正是我们静海园区重点发展的领域!而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中的精密仪器、自动化设备,同样离不开高端电子信息和智能技术的支撑!”

张立平适时地补充,语气沉稳而富有号召力:“毅然同志说得很好。启明书记,韩市长,我就在想,我们两家,与其各自为战,等着省里的统一政策,为什么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推动静海的‘芯’、‘屏’、‘器’、‘合’与海陵的‘船’、‘车’、‘药’深度融合,完全有潜力,共同打造一个跨区域的、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集群!”

“国家级产业集群?”吴启明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眼中精光闪烁。这个提议的格局和野心,显然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

“对!国家级!”赵毅然肯定道,语气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共同向省委省政府申请,规划建设‘静海-海陵跨区域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区’!在这个示范区内,实行统一的产业规划、统一的招商标准、共享的创新平台、协同的政策支持!”

韩斌显然被这个大胆的构想吸引了,但他作为政府主官,更关注实际操作:“立平书记,毅然市长,这个构想非常宏伟!但是,具体怎么操作?税收如何分成?Gdp如何统计?土地指标如何协调?这些可是实实在在的难题。”

赵毅然显然早有思考,他从容应答:“韩市长问到了关键。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深入研究和制度创新。我的初步设想是:第一,成立由两市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合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的协调机制。第二,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比如,海陵的企业在合作示范区投资设厂,产生的税收和Gdp,可以按协商比例进行分成,或者前期投入大时归静海,稳定产出后按比例返还海陵。第三,土地指标,可以由省里协调,或者两市在各自指标内调剂划拨,优先保障合作示范区用地。第四,也是最核心的,共建共享研发平台、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成本。”

张立平看着陷入沉思的吴启明,加了一把火:“启明书记,海陵的船舶制造需要升级换代,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要适应新能源、智能网联的趋势;生物医药要走向精准医疗、高端器械。这些升级,离不开静海所聚焦的核心技术。同样,静海的芯片、软件、算法,也需要找到像海陵这样拥有庞大应用场景和深厚制造基础的‘试验田’和‘用户’。我们这是真正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旦这个产业集群成型,其能量和影响力,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这将是带动整个汉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吴启明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自己的班子成员,看到他们眼中大多闪烁着兴奋和赞同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用力一拍沙发扶手:“好!立平书记,毅然市长,你们这个提议,格局大,思路新,切中了要害!我们海陵市委市政府,非常有兴趣参与!”

他转向韩斌:“老韩,你觉得呢?”

韩斌重重点头:“我认为可行!这是当前打破发展瓶颈的一条新路!值得我们全力去推动!”

吴启明得到市长的支持,底气更足,他对张立平和赵毅然说道:“既然方向定了,那我们就别光停留在口头上。我建议,我们两市立刻组建联合工作小组,就合作示范区的定位、范围、协调机制、利益分享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判和方案设计!争取尽快拿出一个成熟的初步方案,联合上报省委、省政府!”

“那就这么说定了!”张立平笑容满面,“为了‘静海-海陵集群’的早日诞生,我们共同努力!”

赵毅然补充道:“我们会立刻向达功书记汇报这个构想,争取省里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也一样,迅速向省政府汇报。”吴启明郑重承诺。

这次原本计划中的学习交流,意外地开启了一场可能深刻影响汉东未来产业格局的战略合作。

静海与海陵,这两座禀赋各异、优势互补的城市,在共同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选择了携手同行。